上海交大 解放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 上海交大 解放论坛

上海交大 解放论坛

沈丁立:原爆70年,日本如何认知历史与现实

发布人:交通大学焦点网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09-02   浏览次数:5122

 

70年前的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广岛与长崎分别遭受原子弹轰炸。这一被称为“原爆”的空前攻击在瞬间摧毁了这两座城市,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给当时的日本政府与社会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以日本投降为标志的二战结束。
世界上首次原子弹爆炸发生在美国,是1945年7月16日美国政府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戈多沙漠上空投掷的用以考察原爆效应的实体试验,此后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枚原子弹则是首次用以实战。当时,面对闻所未闻的攻击,日本政府深感惊愕,对美国能以一个炸弹在极短时间内毁灭一座城市的战争能力极感震撼。面对美国手上还有几枚核弹从而能够继续摧毁其他日本城市的前景,日本被迫接受了《波茨坦公告》的投降要求。
二战结束已经70年,日本已从昔日战败国的废墟上重新崛起,并走过一段和平道路。但它未来如何前行,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的心路历程如何,两次针对日本实施的核子攻击又对日本产生了何种复杂后果,世人都在探究。

萌发“受害感”

美国总统杜鲁门将上述核爆称作“上帝对日本的惩罚”。确实,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在瞬间夺去了广岛和长崎各约十万人的生命,均为当时这两座城市全部人员的大约一半。原爆所释放的大量热能、光能、动能以及放射能对爆炸中心附近的人员生命与财产造成的威胁是无与伦比的。不仅这种攻击即时造成巨大破坏,它对幸存人员与环境所造成的长期破坏更是难以估量。
对于美国以核武器攻击日本所产生的法律和道德辩论,从来就不曾消停。尽管人类迄今未能禁绝战争,但国际社会已发展了包括在战争期间限制攻击民用目标的伦理与法则。美国在核打击日本前已事先做过核武器效应试验,能判断对城市进行核打击将产生的严重后果,但它仍决策实施攻击,其目的就是要利用这种效应所产生的威慑,因此也不免引起争议。
美国的自辩则是这两座城市本身高度军事化,在日本拒降情况下以常规武力逐城逐巷对日本本土实施常规攻击,将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并可能给日本在整体上带来更大破坏。但是这种说法未能充分说服日本。美国为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于1994年发行“蘑菇云邮票”,但因面临日方的强烈不满而在邮票发行后又予以取消。
对当今世界而言,70年前的这场核攻击影响重大。首先,在一些人看来,核武器无区分杀伤的特性使其带上了背离人道甚至和平的标签,从而防止核武器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扩散成了当代国际安全的主要议题,全面禁止与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理想主义主张也不时粉墨登场。其次,正由于核武器的巨大毁伤作用,包括它能促使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投降的能力,这种武器也就成了大国博弈的实力基础,过去几十年来各国寻求核武器的故事已在世界各地屡屡上演。
但70年来,日本在长期强调自己是原爆受害者的同时,集体回避了造成这一攻击的前因后果。应该说,美国对日本实施原子攻击的国际政治后果极为复杂,但这并不能给日本政府以及民众罔顾本国因对外侵略而给他国带来巨大损害的事实以任何理由。必须指出,受害者对侵略者以报复是公平的,至于如何以符合战争伦理所要求的对称性与比例性实施报复,则可进行学术探讨。然而,二战结束以来无论是广岛、长崎还是日本中央政府,或者是日本精英以及一般民众,都过度强调了日本是原爆受害者,从而在当代日本的国家叙事中,加害者的事实被忽视,加害者俨然成了受害者。

产生“厌核感”

日本是迄今唯一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因此日本民众的心灵普遍存在悲情。所以对于是否发展核武器,在日本大抵是个议题禁区。在一定程度上,日本在二战后曾经长期存在过的泛和平主义要求本国远离核武器。譬如,日本民众普遍认为作为经受过核打击的国家,不发展核武器乃天经地义。为此,日本以非核武器国家身份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它还曾经发布“无核三原则”,即“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
但是,日本战后的核认知在政府和民间存在相当差异。尽管日本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是日本政府对此曾经踌躇不前。在正式加入前,日本政府内部的秘密部际备忘录曾表示即使日本不制造核武器,但还是应该具有制造核武器每个部件的能力。近年揭露出来的新的事实表明,即使日本政府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不运进核武器,但当年的自民党政府还是与美方达成核密约,以书面方式向美国承诺对进入日本的美国舰艇是否携带核武器不予追究。从这些情况下,日本普通民众厌核是一回事,但日本政府在核武器问题上出尔反尔,对美国驻军核武器保持暧昧则是另一回事。作为美国的东亚盟国,日本享有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美国为日本撑起了核威慑的保护伞,东京的核政策也就很难真正独立。
虽然日本在名义上是非核武器国家,但日本受到核武器国家的延伸威慑保护,就已经削弱了日本的非核武器国家的信誉。更有甚者,日本在发展民用核能的名义下,已大量囤积裂变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尚未达到核武器级,但只要对其继续提纯,目前日本已经积累的核材料就可制造数千枚在广岛与长崎使用过的核弹。所以,日本的准核武器能力已经十分可观。

扮演“道义感”

日本因受原爆攻击而曾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一因素已成功为日本所用,俨然成为日本的“软实力”,日方在国际政治舞台也屡屡就此打出“道德”核牌。日本的做法有三:号召全球核裁军;批评中国强化核威慑;借二战结束70年之际,呼吁各国领导人在今年访问广岛与长崎。
长期以来,日本在国际社会核军控与核裁军问题上扮演着活跃角色,其中不乏经过精心算计的“内涵”。日本主张全球核裁军,但落脚点往往就在东北亚。这个地区的日本和韩国都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非核武器成员,所以日本的政治议程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和朝鲜施加压力。然而,日本对自己的角色则往往是轻描淡写,绝口不提日本之所以还是非核武器国家,其背景是美国提供了核保护,因此它间接享有了核威慑,而一旦同盟出现风险,日本未必还能坚守无核原则。
尽管二战已结束70年,但在日本的地缘战略考量上,中国仍是其核心竞争对象。盯紧当代中国核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是日本战略界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日方对我国的核力量现代化十分关注。日本一方面踏上了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车,紧密呼应美国在东亚制衡我国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塑造中国核扩军的形象,其心机不可谓不深重。
在今年联合国举行的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五年一度的审议大会上,日本试图在最终文件中纳入呼吁各国领导人前往广岛与长崎访问的内容,在本质上仍将自己装扮成受害者而回避其本身更是加害者的事实。日本的做法引起中国等国家的不满,中方对此进行了抵制,并向各国作出说明。中国同情广岛和长崎人民蒙受原爆攻击所带来的苦难,但认为蒙受苦难的不仅仅是日本人,更多的还是经受了日本对外侵略所带来灾难的东亚与亚太地区的各国人民。日本不应漠视其昔日对他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不应在二战70年后仍对自己罪恶的过去熟视无睹。
70年来,日本在核问题上呈现的“三感”,无疑令人感到日本在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上都存在误区。出于各种原因,日本确实走了70年的和平道路,但对它未来何去何从,人们有着担心。这不是由于日本没有理由为广岛和长崎原爆产生悲情,而是因为日本对事物因果缺乏反省精神与能力。
这样的日本,做什么都会打折扣。由于缺少勇气,日本难以站得更高,这也同样是其理想与现实之差距的根本原因。日本当局欲利用战后70周年之际,推动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高关注。但是,由于东京变本加厉奉行历史修正主义,70周年之时反而成为国际社会对日本“右转”进行全面检视的良机,日本和平主义还能坚持多久已被打上偌大问号。

(作者系 复旦大学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沈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