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为城市找到最适宜的“温度”

发布人:刘云山   发布日期:2017-06-12   浏览次数:1971

来源:解放日报

    当党代会报告把“温度”变成一个“热词”时,我们更要思忖:一个“有温度的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

  坐标和轨迹

  “城市”是理解上海的一个基本坐标。

  2015年末,中央时隔37年,再次召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正是这37年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上海这个大都市,亦在其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谈及愿景时,党代会报告写道,“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道远、前途光明”。

  这句话可以同报告的标题联系着读——“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它们之间无疑有某种联系。对上海来说,要“勇当”和“敢为”的,首先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但又不全是。它还意味着一种全方位的标杆意识,尤其是城市品质。

  这代表着一种观念的更迭:从偏重物理层面的城市建设,到偏重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如今进入一个更为追求深度品质的阶段。

  这恰是现代城市理念变迁的轨迹。

  品质与名片

  “品质”一词,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多次。

  根据报告,未来五年上海的中心城区要“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郊区则要“提升环境品质和发展质量”。

  “以品质为追求的城市,才有未来。”静安区政协主席陈永弟代表说。

  这种“品质”涵盖城市的全方位,包括“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具有历史文脉传承、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区环境”,包括“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亦包括“完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倍加呵护会呼吸、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来自报告的上述每一条设想,均落脚于日常生活。而深层次的变革,恰恰从日常生活中展开。

  比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化就是其中的一项。未来五年上海要做的,已不仅限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这还只是基本,更高的要求是,绿化的布局、修缮、维护,如何更能体现出这座城市所追求的“独特魅力”。

  对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徐汇区区长方世忠代表提出的四个“家门口”亦可作为注脚:“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补好家门口的小店、选好家门口的医生、建好家门口的客厅”。其中既有生活必需的民生服务,亦有未必那么“必需”,却很能为市民增加“幸福感”的细节,比如走几步就有的便利店,或是随时能坐下歇歇脚、聊聊天的街心花园。

  它们中不少已经是上海赖以成名的“城市名片”。而上海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已有的“名片”继续擦亮,以及力争树立新的名片。

  这里面,当然有大文章可作。

  尺度与情怀

  理解未来5年,还有一句话:“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在韩正同志代表十届市委作完报告不久,这句颇具诗意的话已经在网上“刷屏”。跟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报告语言相比,这句话很“另类”,但“另类”背后有深意。

  在一些代表看来,置于“人文之城”的语境下,这句话指向的是一种更高的“人文性”:城市的美感和尺度。美感意味着设计,今天的城市规划和更新,已经到了通过设计来更为艺术地把握风貌的阶段。也只有经过审美设计的建筑,才可能有“阅读”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水泥森林。

  适宜人的尺度、尊重文化的尺度,是人文城市之要。具体到规划,如果说之前十年充分明确了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先导”,那么接下来的五年,谋求“更优的规划”就是上海的当务之需——规划不但要有话语权,并且要有说服力。

  相应地,上海业已推行的、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的事项——兴建文化设施,并且尽最大程度保护历史建筑、重现历史风貌,再塑内涵功能,延续历史文脉等等,考验的是“软功夫”,也是一种情怀。

  “作为一个城市管理者,必须用心去体会城市的每一个元素。”可以想见,未来五年,这句话需要被上海的管理者们反复参悟。真正用“心”去参悟这句话,城市的“温度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http://sh.eastday.com/m/2017ddh/u1a1056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