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上观新闻]黄庆桥:提升“显示度”,重大科技项目科普不能少[图]

发布人:程然   发布日期:2017-03-10   浏览次数:1986

摘要

“显示度”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提升影响力。二是从科普层面来说,要提高在公众中的知晓度。

2017年3月5日,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虽然总书记谈的是科学中心,但是当前我国在建的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众多,如何有效提升它们的“显示度”,也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在我的理解中,“显示度”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提升影响力。二是从科普层面来说,要提高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前面这个层面,相关论述已有很多,而后者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时曾表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在我国,航天工程的社会显示度最高,其公众认可度、美誉度也很高,这是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航天工程与“两弹一星”工程一脉相承,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点持续投资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大科技工程,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在国家的强力推介下,航天工程在社会生活中保持着极高的出现频率,可谓家喻户晓。  

除航天工程外,我国重大科技项目及成果的知晓度总体上比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每年上马的重大科技项目数量众多,又都是前沿研究,不要说普通公众,就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对本领域之外其他领域的情况也难以了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分工的细化,越来越造成“隔行如隔山”的窘境。二是多数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离公众生活比较远,公众主动参与了解的意愿不强,甚至不感兴趣。三是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主体的科普意愿不足、科普能力不强,造成高质量的相关科普产品供给不足。由此可见,对症下药,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的科普工作是一项紧迫而繁重的系统工程。  

那么,为什么要提高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的社会显示度?  

首先,显示度低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的真实现状和水平。比如,社会上就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过分乐观派,认为我国科技发展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从而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这就容易形成妄自尊大不思进取的自满心态;另外一种是悲观派,认为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就容易形成妄自菲薄丧失信心的不良氛围。  

其次,显示度低造成我国公众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工程)存在诸多不理解、曲解乃至误解。如果说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的真实水平属于宏观层面的观念偏差的话,那么,我国公众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偏见”则已严重影响政府决策和科学共同体的声誉。比如,有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就被质疑“有什么用”,被认为是“浪费金钱”,从而对项目的整体推进形成阻碍。  

此外,公众知晓度低也不利于对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进行社会监督。重大科技项目(工程)受国家财政支持,源于纳税人,理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而现实情况是,不少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工程)藏于“深闺”之中,公众都难以知晓,更谈不上监督了。  

其实,除了个别涉及国家机密的重大科技项目(工程)外,大部分项目(工程)是需要让公众多多了解的。但是,从目前来看,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社会显示度低,与相关主体的科普意愿低与科普能力不足也有很大关系。  

有些科技工作者不愿做科普。为什么不愿?这其中可能有观念认识的问题,比如觉得科普是“小儿科”,只有水平不高、“科研做不下去了的才去做科普”,高水平的研究者是不会去搞科普的。还有人出于顾虑,担心被人认为是“想出名”、“好出风头”。但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没有内在动力去做。现有的评价体制,只认科研人员的专业学术研究成果,科普工作并未纳入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中。特别是对中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他们面临着生存和晋升的双重压力,“识时务”做好本职研究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没有建立相应的鼓励相关主体做科普的体制机制,是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社会显示度低的根本原因。  

有了意愿,还要看看有没有这个能力。术业有专攻,学问做得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擅长做科普,因为科普工作有它自身的规律,科普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也并非易事。比如,它需要新颖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表达,公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等。而现实是,承担重大项目的科学家虽然是某一科技领域的专家,但他们往往缺乏有关科学传播的训练,在从事科普工作的技巧、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储备不足。对于不少科研人员来说,撰写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他们是行家里手,但搞科普对他们来说却并不擅长。  

要提升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科研技术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打消他们从事科普工作的顾虑和疑惑,提升他们从事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尽快建立激励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一线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评价体系。只有建立起正向的评价体系,以此为导向,才能逐渐扭转一线科学家做科普积极性不高的窘境,才能不断提升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的社会显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