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韩喜平: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发布人:李龙   发布日期:2017-05-08   浏览次数:209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更加准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学科。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明确指出: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可以说,一级学科的设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广泛地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理论教育、政策咨询中发挥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决策咨询。随着学科、教材、课程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密切了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和专业的联系,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增添了积极因素。同时,通过加强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以及同新兴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放性、发展性和引领性优势逐渐得以加强。

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实践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和问题导向也更加鲜明。

  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积极学习贯彻和落实运用“5·1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把握住实践的历史脉络、探索发展规律,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着新的理论创造。具体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关于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出版和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学者们认为,新发展理念“揭示了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互促共进的演进规律,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体现我国发展问题的战略自觉的同时,也为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性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自信

  作为“马学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学术道德和创新精神直接影响“马学科”的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5·17”重要讲话发表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备受鼓舞,积极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主动把精神实质和学习成果体现到教学科研全过程,理论研究的自觉性、科学性不断提升,学术交流的层次和频率不断提高,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传播开来,传授给学生、传递给社会、传播给世界,展现了“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教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自信和智慧。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敢于亮剑,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旗帜鲜明地与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作斗争。当前,我们面临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新变化,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潮总想“有所作为”。面对诸多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不能回避、不应退缩,要敢于亮出身份,敢于亮剑,应积极通过学术著作、学术论坛等方式对错误思潮展开学术回击,应积极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对错误价值观进行批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还应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国际学术文章,增加在国外媒体发声的频率,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国际影响,进而彰显中国理论的世界意义,不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育才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育人育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2017年2月和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重要文件,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的重要地位,要求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哲学智慧的真切性、理论思维的严密性、实践品质的彻底性和人本情怀的丰富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此外,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宣部已经公布两批21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逐步构建重点突出、平台宽广、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学科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育才的实效性。通过系统的培养和教育,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过学习“5·17”重要讲话,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仅强化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教学工作的思想意识,而且深化了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进而坚定了推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实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