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刘伟 杨振家:正确认识和处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几对重大关系

发布人:宋琦   发布日期:2023-06-07   浏览次数:350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理解和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内涵,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向前推进,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道路指引。

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都属于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一体两面。顶层设计为具体实践明确总体方向和行动方案,而实践探索又通过具体实践推动顶层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要求“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知和战略把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这个意义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构成了哲学层面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螺旋上升结构的两个组成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

二、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战略与策略的选择,关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和前途命运,必须立足辩证思维正确审视二者的关系,实现战略与策略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看,战略与策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任务。战略是对事业全局的整体谋划,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牵头的作用,而策略则侧重于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方式,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精细化的特点。基于战略在事业推进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制定时必须强化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考量,为策略的实施提供宏观指导。

立足对战略认知的精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着眼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的重大事件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做到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实施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另外,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同样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的策略才能让战略的效果和红利落到实处。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保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的姿态,才能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进而把握战略主动。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科学的行动原则。

三、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其他优秀成果,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拓展对现代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用实践中得来的新认识指导未来实践,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创新潜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用守正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以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改革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内生逻辑决定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守好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行进在符合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的正确道路上。同时,时代的发展变化也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探索,以此让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做到识变应变求变。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探索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如果脱离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来空谈创新,只会使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概言之,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大力推进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不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本色、永不变色的根本要求。

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悬殊的弊端。

从横向对比来看,实现生产效率和发展规模的提升扩大,是人类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共通之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在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要求在发展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持以公平为准则,把公平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在做大发展成果“蛋糕”的同时注重分好“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以此扩大发展的社会基础,为改革发展提供内生活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制度层面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五、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现代化的发展既需要充满活力,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秩序,实现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安全向前推进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既不能被传统观念束缚了思想,陷入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状态,也不能扰乱社会正常发展秩序,脱离发展实际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实践探索。进而言之,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不仅无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更会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把握活力与秩序之间的内在张力,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全体人民一齐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框架下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一方面,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明确党是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实现领导力量和社会组织力量的高效联动、上下贯通,将这一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深化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架构下,引导人们有序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以此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和观念的创新。另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在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基。

六、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原则,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点放在自己身上,牢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不能陷入闭门造车的思想误区。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就是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内生与外化的发展逻辑,通过强基固本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具有相互自洽的内在联系,自立自强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而对外开放又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创造有利条件。回顾人类历史,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直接依托外部力量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体量巨大的国家来说尤为如此,必须把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在独立自主之上。中国近代以来的艰辛探索也表明,国家若不能自立自强,所谓的“开放”只会是外部势力胁迫下的妥协退让。因此,要做到真正的对外开放,就必须坚持自立自强,把国家发展的命脉和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同时,对外开放也是让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保持其生机活力的基本条件。另外还需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持对外开放的态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