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120周年校庆]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院士回母校”报告会

发布人:张弦   发布日期:2016-04-14   浏览次数:2694

 

报国、奉献,这是交大人一直坚守的品质。4月9日上午,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联合发起的“院士回母校”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1949届校友黄旭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1962届校友闻雪友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了他们科研报国的人生经历。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出席并为本次活动致辞。中国工程院副巡视员王元晶,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兼关工委副秘书长于虹,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秘书长陈其昌,上海交通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蒋秀明、同济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金正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锋,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秘书长李坚真及上海交通大学关工委、学指委的负责人出席活动。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关工委主任朱健主持。来自全校二十多个院系的三百五十余名学生及部分返校校友参加了活动。  

姜斯宪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致欢迎辞,他向在交大百廿华诞之际来到学校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学子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对教育部、关工委选择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继清华大学之后“院士回母校”活动的第二站,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关工委各位老领导和老同志们长期以来为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敬意与感谢。姜斯宪表示,120年来,交通大学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口碑,离不开交大校友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进步做出的不懈努力。交大人历来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希望两位院士回母校的演讲能够给交大学子以启发,也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培养的人才今后都能成为第一等人才,具备第一等品格。  

李卫红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但是科学研究的先知、科技创新的先锋,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率、科学道德的楷模,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品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青少年,特别是青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通过“院士回母校”活动坚定大学生报国奉献的理想信念,传承科技精神,帮助莘莘学子规划科技生涯,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谱写人生绚丽的新篇章。

隐姓埋名三十年,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在随后的演讲中,92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侃侃而谈,欣然与交大学子分享了他那段隐秘而伟大的经历。1958年,研发核潜艇的计划被提出,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困难重重。“最困难的是国内缺少相关的技术人才,我们当时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完全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黄旭华介绍说。研究制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道路布满荆棘,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终于攻克了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1958年接到研发核潜艇的任务开始,到1987年,黄旭华隐姓埋名了三十年。他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当一辈子无名英雄,黄旭华的父亲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做的是什么工作。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被刊登出来,他高龄的母亲看到这篇文章才知道了自己儿子的事情。    

“我三十年没有回故乡,没有履行对母亲的诺言,但当母亲知道了我的事情,她的理解让压在我心头上的大山一下子没有了。我履行了对国家的诺言,直到现在还是无怨无悔。”说到动情处,黄旭华一度哽咽,现场的听众也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随后,不畏冬天零下41℃严寒在哈尔滨潜心钻研,推动我国海军动力现代化的闻雪友院士也同师生们分享了他不平凡的科研历程。闻雪友院士从他在交大求学的经历讲起,他告诉大家,在交大的求学时光为他今后选择科研道路奠定了基础:交大的课程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在做毕业设计时没有完全按照图纸的要求而是自己设计出了更好的方案,在答辩中得到了老师的赞扬,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交大培养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也使他获益良多。    

1962年,闻雪友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哈尔滨工作。虽然哈尔滨的冬天很冷,有时气温低到零下41℃,但单位宽松开放的研究氛围和优秀人才之间的切磋让闻雪友对每一个实验、每一项研究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轮机的设计、制造、装配到试验、改进,每一个环节我都会参与,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情,理论和实践必须结合在一起。”闻雪友提到,发动机正式装到舰船上之前需要通过3000小时的耐久试验。在无锡开展的一次耐久试验中,试验人员发现了一处性能上的小瑕疵,但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为了确保发动机装舰后的安全性,当时远在哈尔滨的闻雪友马上坐飞机赶到了无锡的试验现场。    

“有人觉得这个瑕疵很小,根本不会影响什么,但一旦发动机装舰以后,任何小的瑕疵都有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大事故,所以当时我不顾一些人的反对,坚持把已经做好的成品拆开查看,果然发现了问题:原来是从国外进口的轴承滚珠上有一个很微小的裂缝,这个裂缝虽小,可是对于舰船的发动机来说却有很关键的影响。”闻雪友表示,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将来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子,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试验,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要被现有的东西限制,勇于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  

  

两位院士的传奇经历和精彩演讲让在座师生备受鼓舞,掌声经久不息。演讲结束后,学生主持人对两位院士进行了访谈,现场观众也对两位院士进行了提问。黄旭华院士表示,目前国际技术竞争十分激烈,单纯依靠国外技术援助是行不通的。他勉励交大学子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如果选择了科研,就要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为国家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闻雪友院士则讲述了他学生时代在读书学习之余考入交大学生艺术团的经历,他说,艺术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开拓思维,世界上的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艺术家,科学和艺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能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

    

访谈结束后,两位院士欣然写下了自己对母校的祝愿。学生们为两位院士送上了自己亲手绘制的卷轴,卷轴上画有两位院士的肖像画和专程为他们创作的诗。蒋秀明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院士们赠送了“交通大学120周年”纪念邮册,祝愿两位院士健康长寿,与百廿交大一同继续保持青春活力,不断前行。  

  

据悉,“院士回母校”活动由教育部关工委联合中国工程院共同发起,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与科研精神的培养,激励更多的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报国之志,系列活动计划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8座城市的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举办。3月24日,该活动的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作为“院士回母校”活动的第二站,上海交通大学秉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传统,坚持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次“院士回母校”活动恰逢交大纪念建校120周年,两位院士校友的经历也将激发交大学子传承“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交大精神,坚定他们报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才华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