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十八大以来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述评

发布人:杨尧尧   发布日期:2013-11-13   浏览次数:2598

来源:新华网

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子,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改善外贸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一系列重要举措将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打造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试验田”

9月29日上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各界瞩目中正式挂牌成立。从诞生之日起,上海自贸试验区就被外界视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风向标”和“试验田”。

如今自贸区启航已“满月”,一系列改革措施平稳扎实落地、积极效应初步显现:

--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首月办结外资新设企业21家,平均注册资本250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7倍。

--贸易监管模式创新起步,企业试点“先入区、后报关”,货物入关时间可缩短两至三天,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

--包括金融等服务业六个领域扩大开放,一批国际知名企业闻风而动、加速“抢滩”。

--推进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衔接,申办企业所需时间大大压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是过去30多年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有利于国内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趋势相一致的规则体系。同时,负面清单等措施体现了政府管理思路的巨大转变,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激发企业活力。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制度创新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对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统筹多边、双边、区域开放合作

经过两年多时间、九轮谈判,2013年7月6日,中国与瑞士商签的自由贸易协定终于修成正果。

这一协议是我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也是近年来我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不仅零关税比例高,而且涉及环境、劳工与就业合作、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信息交流、竞争等诸多新规则。

专家认为,我国在传统自贸协定中很少涉及规则问题,国际上也没有统一规则可以借鉴。我国此次在这一领域的大胆探索,表现了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积极态度,也为将来与发达经济体进行类似谈判积累了宝贵经验。

除了中瑞自贸协定外,今年以来我国还与冰岛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最近又与东盟领导人商议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同时,中澳、中韩、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均有不同程度进展。

双边、区域经贸合作的稳步推进,深化了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等9个与我国签有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合计进出口增长17%,高出同期外贸进出口整体增速9.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以多哈回合谈判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停滞,但中国是多边体制坚定支持者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钟山说,不断发展的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中方乐见其成,但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不能取代以世界贸易组织为首的多边贸易体系。

 改善外贸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今年以来,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困难增多,外贸增速一度明显放缓。7月下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揽子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措施,其中包括通关模式改革、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等在内的多项举措8月份起陆续“落地”,使得很多企业感到商业环境有所改善。

10月29日,青岛至尊海珍品公司的3个装有进口海鲜的冷冻集装箱刚刚被卸出船舱,即被海关放行,实现零时差审核通关。这家公司进出口部部长孙爱玲说:“我们海鲜品加工企业最担心产品腐烂、变质问题。海关实行通关无纸化改革后,电子单据实现即时传递、即时通关,企业通关风险和成本大为降低。”

面对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商务部等部门引导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同时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

海关总署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397亿美元,同比增长6.5%,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企稳态势。“我们有信心经过艰苦努力,实现全年外贸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预期目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