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雪龙号令西方立场转化:更加中立对中国赞赏

发布人:杨尧尧   发布日期:2014-01-10   浏览次数:1621

来源:观察者网

日本《产经新闻》7日称,俄科考船救援一事显示出,现在前往南极的船只除搭载科考人员外,还搭载了大量观光者。这几年,除了南极之外,北冰洋海冰融化使得那里的海洋观光科考活动频率增加,但因此也增加了事故甚至海难几率。一些人呼吁说,极地的海洋不是能够随意进出的游乐场,所谓的“纪念远征”和猎奇性质的观光最好少组织,在极地海洋行驶的船舶应当得到更好的管理。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美国《阿拉斯加派遣报》称,当“雪龙”号去年11月开启科考之旅时,英国《卫报》的标题为“中国盯上南极资源”,并称专家对中国在资源丰富南极大陆的野心表示关注。但中国展开救援的事实表明,亚洲国家对极地地区活动的参与可以有利于该地区的所有参与者。随着更多破冰船和乘务人员参与研究和搜救的训练,至少两极地区对所有参与者而言将更安全。

德国财经网称,与航天项目一样,世界经济大国中国为南极科考每年也耗资数千万欧元。仅在2013年,中国为南极科考投入4200万欧元。“雪龙”号在南极的行动,证明中国已经加入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南极科考大国的行列。未来,依靠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在南极和北极的活动会更加频繁。

雪龙号令西方立场转化:更加中立对中国赞赏

被困人员向负责救援的“雪鹰号”挥手

雪龙号受挫不会阻碍中国雄心 将造更强破冰船

“随着中国不断探索,南极变成另一个边疆”,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标题则代表了一些外媒对这场救援的另一种解读。文章称,从圣诞前夕开始受困南极的这些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强国。俄罗斯科考船上52名乘客被困南极坚冰长达9天,最后是中国直升机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点。“雪龙”号去年11月从上海出发,开始第30次南极之旅。为了扩大在南极的存在,中国政府拨款在南极建立第四座基地。中国也在扩大它在北极的脚印,“雪龙”号早已四赴北极。中国的探索行动并不仅限于南北两极,中国还在进行深海探索,并成为亚洲各国太空探索新浪潮中的佼佼者。德国《日报》以“中国从月球到南极”为题称,“雪龙”号援救行动受阻 ,不仅说明救援行动的难度,而且也表明中国已渗透到世界最偏远的区域,不仅限于探测器进入太空、踏上月球。

《华尔街日报》5日称,中俄船只遇困显示了南极附近的严酷条件,尽管如此,这一地区仍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和战略关注。伦敦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克劳斯•多兹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撰文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乘客的安全获救归功于国际合作,1959年出台的《南极条约》要求所有签字国彼此合作。现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极地探索国,中国认为南极为全球共有,它不仅遵循《南极条约》的规则,而且主张在南极拥有利益。与其他探索国一样,中国也对南极潜在的资源感兴趣,澳大利亚等国担心中国的极地脚步。中国南极大救援也许是时代正在发生变化的迹象。

香港《南华早报》5日称,这次挫折不会阻碍中国探索南极的雄心,中国在“雪龙”号被困后马上宣布将建造一艘比“雪龙”号更先进更大的新破冰船。

北京时间1月2日19时30分,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雪龙”号船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船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截至北京时间7日下午18时,“雪龙”号已驶出乱冰区,目前进入清水区航行。“雪龙”号被困共5天,终成功自行脱困。在同一日,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也自行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