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以全面深化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发布人:王浩励   发布日期:2024-05-20   浏览次数:3830

 来源:光明日报

【学思践悟】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依存、互相成就,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关键共性制度改革,打通影响三者良性循环的痛点、堵点,有助于形成促进正向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力。构建三者之间畅通的循环链条,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加强各项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协同、落地见效。

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用好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指挥棒”。评价是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三者良性循环的重要牵引力。面向未来,在坚持方法论创新、理论创新、认识和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要着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评价相互支撑、有机衔接的新机制。一是持续加强教育评价改革中科技创新导向,在教育评价中逐步增加科技创新导向指标,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突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二是持续加强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协同。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是树立正确评价导向、优化科研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基地建设、科研机构评估、“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评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院士增选等工作中,加强政策衔接,形成系统化、一致性的评价导向,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三是持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四个面向”科研价值观建设。青年科技人才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通过评价制度改革,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持“四个面向”,以更长远的眼光、更远大的格局,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建设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加油站”。根据《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649亿元、增长5%;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3708亿元、增长10%。按照“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促公平”的原则推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持续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稳定支持力度,将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提供重要经费保障。一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支持经费的整体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财政资源配置中,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基础学科、新型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二是统筹推进科技项目、平台、人才、基地一体化资源配置。党的二十大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就是要构建高效率的政府科技决策机制、高效益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高效能的研发创新组织形式。强化系统思维和大资源观,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工作全领域、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资源全要素的资源统筹配置新机制,把重大研发任务与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三是统筹竞争性选拔与稳定性支持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赋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自主权,加大对机构和青年科技人才的稳定科研经费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经费主要来自竞争性资助,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需要深入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扩展长期稳定资助资金渠道和规模,扩大基本科研业务费覆盖范围和资助规模,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深化激励制度改革,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动力源”。优良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驱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应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坚持岗位薪酬与绩效奖励相结合,建立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质量科研体系相匹配的薪酬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人才劳动价值相匹配的工资增长机制,打破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等确定薪酬待遇与学术资源配置,充分体现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坚持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避免教师、科研人员为追求高绩效,工作行为趋向短视化和功利化,允许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短期内不考核成果转化,并依据学科特点延长科研考核周期,合理平衡个人和团队激励,引导团队成员长期精诚合作。强化政策协同,出台配套细则,构筑多维度、多链条的政策矩阵,完善一揽子政策体系,加强制度落实监督和反馈机制建设,提高改革制度执行效果,凝聚推动改革措施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