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
发布人:田媛 发布日期:2017-04-06 浏览次数:5922
来源:文汇报
中央明确指出,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前“互联网+”开放情境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融合,全面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确保“主渠道”功能的有效发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落脚点和关键突破口,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方面,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和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社会信息传播机制、人际关系交互机制与青年学生的媒介偏好的内在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宏观社会情境与微观受众生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的供给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情势的变化。
另一方面,需要顺应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并应对挑战,推动并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供给。
二、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供给的突出问题
近来,广大教师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与尝试,制作了一批优秀的精品课件,推出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思政慕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成效。总体看来,当前的思想课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呈现“局部有探索,整体难推进”状态,还有一些难点有待化解。
特别是,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问题导向落实不够到位、网络教学渠道不畅、专题化教学效果不够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期待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也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过剩的难点问题之所在。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互联网+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需要以开放视野和创新思路,辩证处理好思政理论教育的核心价值引领与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的内在辩证关系,一方面,着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强化精品意识,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供给内容、拓展供给渠道,创新供给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
具体而言,当前加强思政课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全面推进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1、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的生产机制,生产优质教学课件。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引入市场招标机制,以“课件精细化”、“内容集成化”、“产品协作化”为原则,充分发挥上海高校同城协作的优势,动员各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组成同城协作平台,运用专业化信息技术,借鉴影视产品的精细化生产机制,编剧-导演-摄影-后期制作等环节一条龙,制作四门核心课程的示范性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基础性教学参考资料,提供教师授课选用。
2、建设两个公共平台。一是集成各类视频文件、政治文献、研究成果及各类参考资料,建成马克思主义教学资源库,供思政课教师使用;二是建成“交互学习平台”,汇集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微视频、参考文献、课堂互动、课程论文等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之用。
3、探索多种形式的网络交互手段的有效应用。借鉴TED模式制作专题微讲座视频、开发手机App辅助教学微信公众号,组织评选学生实践优秀微视频,并加以推送,以强化教学互动,将教学空间从课堂延展到网络空间和实践空间,使学生的智能手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
4、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优化教学互动机制。分析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偏好与效果,建立联动响应机制,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强化交互作用,加强针对性回应和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