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校长张杰为本科生上思想政治课[图]
发布人:任怀娟 发布日期:2014-04-25 浏览次数:4955
4月23日上午,上海交大的思政课堂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张杰为“95后”大学生“量身订制”思修课《我们的梦》,并推动全校教师从事德育育人和理想政治教育。
张杰为本科生所上的思政课是上海交大“1+4”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的一部分。这门课由全国优秀教师、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施索华主讲。所谓“1+4”新教学模式是指“1个多元组合教学团队+多课堂教学”的授课方式。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根据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的教学理念,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尝试推出的教学模式。
从一则感人故事引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今天我想给大家用我的亲身经历讲一堂课,思政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最真实的身边感悟。”张杰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这堂课的题目是《我们的梦》,我要用一堂课的时间带大家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我们的梦和我们的道路。”
“我们都是中国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对我们的民族有足够地了解,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但一直到1998年有一件事情让我对我们的民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张杰并没有从宏观的理论切入,而是为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8年我还在国外,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张杰回忆说,当时爆发了一场洪灾,安徽有一个家庭,父亲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妈妈,还有几个孩子。当时他们借着夜色在田埂上跑,洪水很快冲上来,水越涨越高。一个巨浪打来,把除了小女儿外的几个孩子都卷走了。妈妈在被卷走前,嘱咐小女儿好好照顾奶奶。洪水越来越大,奶奶好不容易把小孙女转移到一棵高一些的树上,刚刚将她顶到树桠,奶奶就被卷走了…… 奶奶临走时,叮嘱她:“等戴红五星的叔叔来救你!”村子不见了,奶奶不见了,四周只有无边的黑暗和咆哮的洪水。最后只有小姑娘得救了。她现在已经长大了,和那些救她的人一样,成为了一名公安战士,保护更多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张杰说:“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特质,那就是尊老爱幼的文化、家庭观念使我们的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
除了这则感人的故事,张杰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存粮防荒年”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存粮防荒年”的做法形成了勤俭持家的传统,这一特质,从一定意义上帮助中国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
“我们这个民族还特别善于前瞻性地考虑问题”,张杰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计划,说明“每隔五年就要做一次五年的超前计划,这使得我们特别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未来的中国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举国之力实现大目标的做法,形成了同心协力的文化。
张杰还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阐述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等特质。
从交大办学使命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张杰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讲起,讲述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讲述了交通大学开创伊始的历史重任,分析了中国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历程,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张杰还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代中央集体的领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
谈到中国梦与个人梦,张杰指出,梦想对于每个人至关重要,一个人若是缺失了梦想,就缺失了前进的动力,生活也会黯然失色;梦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重要,梦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信仰,引领这个国家的人共同向前发展。张杰谈到了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区别、美国梦的困境、中国梦的前景,认为从狭义的生活层面上看,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不大,“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梦和美国梦则存在很大差别。美国梦强调美国政治制度的安排,特别是美国人自己界定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保证了生活版美国梦的实现,而中国梦则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整体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张杰还分享了政治力量、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动态平衡视角,比较分析了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现状和前景。“中国梦实现的前景应该比美国梦实现的前景更加光明、精彩。现在中国梦已经深入人心”。张杰还以交通大学百岁老校长范绪箕的例子,勉励同学们珍惜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针对张杰讲的中国梦,有同学提问“人的梦想会根据人在梦想实现的过程进行变化,中国梦是一个非常远大、非常有前瞻的梦想,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不是会适当地进行变化?”张杰坦承,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整个国家、民族相对而言对数字有特别地追求,所以曾经把梦想定得非常刚性。而中国梦的表达则追求的是每个人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追求的是全体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追求的是一个世界一流的梦。”
当天是世界读书日,张杰在课后为大家推荐两本书:《苦难辉煌》和《中国震撼》,并给大家留一个课后作业,希望同学们通过读书,思考“为什么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并让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撰写一篇论文。
“希望同学们更具人文精神,大学更具世界一流文化”
有同学向张杰提问“毕业之前,我们还要补什么?”“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你们问毕业前要补什么,我更加希望你们补足一样东西,那就是人文情怀。”张杰说:“我们非常希望把你们培养成未来的领袖型人才,最关键的是你们要对大学精神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大学精神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情怀。同学们在人文情怀上还要补很多的课。希望同学们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情怀。”
从这个问题推及到上海交大,张杰表示,学校需要补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二三十年前,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在硬件,现在我们硬件已经跟上了。但是再过20年,我们发现自己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在文化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张杰说,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是卓越的文化,大学靠文化驱动前行。这也就是交通大学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所一直努力的。“我希望再过20年,等到上海交大所有的硬、软指标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时,我们的文化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
张杰告诉同学们,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交通大学采用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模式,努力构建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思想文化创新体系“三大体系”,努力实现“行政主导”转变为“学术主导”,“校办院”转变为“院办校”,“学校要求发展”转变为“师生自我价值实现”等“三大转变”。
“我们最终追求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世界一流大学”,张杰说,我们追求的是每位教师享有尊严感,每个同学富有自豪感,每一个管理人员拥有成就感。“最终我们追求的是全体交大人极度幸福,只有那样我们才称得上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
探索多课堂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改革试点,共设计了六个教学专题。一方面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跳出“教材”,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六个专题包括“顺利完成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大学生礼仪形象与思想道德修养”等,与大学生的思想关注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为了保证思政课质量,上海交大还组建了“豪华师资团队”。团队成员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校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刘西拉、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王建新等组成。每位授课教师都富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他们的强强组合,使课程教学成为青年学子的思想盛宴。
施索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思想碰撞,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深入开展讨论和互动。因而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此,她把自己近十年来探索“网上德育课”和“施索华工作室”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本次课程改革试点中,创新了“多课堂教学”模式,即整个教学分“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网络教学”四个环节进行。大班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根据确定的专题阐释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提出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小班讨论由学生结合教学专题在课堂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总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参与社会生活,在第二课堂展开更广泛的教学;依托“施索华工作室”,借助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新形式,将课堂教学的空间由课堂延伸至互联网。多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三尺讲台”的局限,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和课外的融合。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将以施索华领衔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试点探索为起点,相继启动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