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交大新校长林忠钦院士:为母校丹心筑梦40年[图]
发布人:程然 发布日期:2017-03-01 浏览次数:2384
参加1977年高考的知青,在自己母校读完“本、硕、博”学位,目前又担任自己母校的校领导。
今天(23日)上午,随着中组部任免决定的宣布,张杰院士不再担任上海交大校长,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院士接任新校长。
1977年,林忠钦从四川偏远农村走进上海交大;10年后,他在这里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后来访学澳大利亚又回归母校。这位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的工程名家,从最早的“老本行”船舶工程,干到汽车工程、飞机工程等先进制造领域,40年来似乎形成一个成功模式:“问质量要效益”。
从今天起,母校交大成了他最新最大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用不上”的国产汽车板逆袭了
2013年12月12日,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第一次工作会议暨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院士致辞。图片来源:上海海事大学
林忠钦的科研工作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他一直在问3个问题“工程需求是什么、别人为什么没有研究、技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长期依赖进口汽车板的我国汽车工业,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终于可以用上国内钢铁企业批量生产的汽车板,但板材仍难以满足汽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1997年,林忠钦的科研团队与宝钢开始了合作开展汽车板使用技术研究。那时仿真技术在薄板冲压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林忠钦迎难而上,对板料冲压成形进行建模分析。随着科研的深入,先进的技术和丰硕的成果,逐渐让企业转变观念、加大了对技术革新的支持。
随着“宝钢-上海交大汽车板使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林忠钦团队应用仿真技术建立了覆盖件冲压工艺参数库,切实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汽车板质量问题,并为汽车企业由粗放选材向精细化选材转变提供关键技术,有效推动了国产汽车板替代进口汽车板的进程。
为撑起中国轿车车身制造高质量,十多年来林忠钦所建立的“中国汽车工业2mm工程”,先后在上海大众、上汽荣威、上汽通用五菱等数十个车型中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多个车型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汽车工业提升制造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了贡献。为此,林忠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等多项奖励。
“获奖大户”看淡奖,他的钱让学生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图片来源:科学网 资料图
时钟回拨至20年前,林忠钦组建团队时只有三五个人,2万元科研经费。如今,团队成员达二三十人。20年间,从这里走出了两三百名博士、硕士。林忠钦常跟团队成员说:“你把钱看重了,别人就把你看轻了。”他把个人获得的蒋氏基金、何梁何利创新奖、通用中国科技成就奖的奖金全部交给了课题组,用于团队可持续发展。
当院士之前的一年,林忠钦又获得“长江成就奖”,他把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上海交大“长江思源奖助金”,用于奖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学习和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优异的本科生、研究生。当老师建议他用个人名字命名奖学金时,他说:“我是交大人,‘饮水思源’的校训不能忘,取思源之词,不忘母校之恩。”
周六、周日是林忠钦和学生们见面最多的时间,听取学生的课题进展报告,提问题、理思路、出主意。“你的论文在做完之后和没做之前,在哪些方面有进步?没有你的论文工作,是不是工程上一定行不通?” “博士论文就是学术的艺术品,尤其要精雕细琢,要再好,再好,更好!” “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苦干和多干,拿出一周工作70小时甚至80小时的工作劲头来,认准一个方向,就一定会做出成绩来”。林忠钦的学生都受到这样的教诲。
“我就像一列上了轨道的列车,只能向前跑。”从教授到院士,从院士到校长,他坦言:“要说才智,许多人都比我强。能够取得一点成绩,我觉得还是因为早早认定了一个目标,从没有离开和松懈过。”
对人对事,都要讲质量与品牌
2017年1月9日,上海交大校院签署“十三五”建设协议书,林忠钦发言。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林忠钦常常对学生说“品牌意识”,也就是进入团队学习,毕业出去就要有品牌效应,所谓20个字:“夯实基础,严谨求学,立足应用,扎根实际,务求超越”。
同样,在学术观念上,他也如此追求质量生命线。国家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去年起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项重大工程。而林忠钦表示,还应当有一项“质量品牌工程”,形成“5+1”格局。“质量问题不解决,2025可能难以实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林忠钦及其团队研究发现,各国制造业均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此过程与其工业化进程相吻合。近年,在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上,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他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4个方面,其中质量问题在自主创新能力问题之后排在第二。如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
在林忠钦看来,“中国制造2025”事实上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后面的路还很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化才基本实现。2015年之后的每十年,都是一座需要跨越的里程碑,要用30年时间达到今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同等影响力。
简单地说,他眼中的这三部曲是这样演进的: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2045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林忠钦最近一次谈及“弯道超车”,是在上海交大“国字号”的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身为中心主任的他描述了自己熟悉的“船舶智能制造”的愿景和路径。“发展智能造船技术是建设造船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
基于我国船厂的现状,他也提出“三步走”的设想,即:第一步2020年前,建立智能车间,造船效率和质量水平接近日韩;第二步2025年前,建立智能船厂,造船效率和质量水平赶超日韩;第三步2035年前,建立船舶智能制造联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引领世界造船技术进步与创新。
这,也是他、母校以及祖国共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