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秦志龙,王岩: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

发布人:薛建瑞   发布日期:2017-06-16   浏览次数:3236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2017年第1期)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三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旨趣,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文化强国;中国方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6ZZD016)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号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从而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正式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提,形成了“四个自信”重要思想。“四个自信”是对“三个自信”的坚持和拓展,更加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又一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深刻领会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学习他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实践要求,科学揭示其内在逻辑。对此,本文拟在思考和回答“文化自信为何重要、文化自信何以可能、文化自信旨趣何在”三个联系紧密的问题中把握和揭示文化自信的中国逻辑。这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笃定的信念和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文化自信为何重要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无论是在纵向的历时比较中还是在横向的共时比较中,都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清楚自身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就微观的个体而言,其表现为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情感寄托和积极态度。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命题并将其突显出来,无疑是因为文化自信之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非常重要、具有非同凡响的战略意义。那么,文化自信为何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讲,文化自信重要,本质上是因为文化重要。文化具有反映力、教化力、引导力、感染力、凝聚力、鼓动力、创造力、亲和力、调节力、净化力、传播力、生产力、战斗力、推动力等诸多功能。[2]作为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是奇特的、巨大的和不可比拟的。从文化自信本身来看,则是因为文化自信相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能够为它们提供坚实基础、深沉动力和强劲支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地位。任何国家选择和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既根植于该国特定的文化土壤,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又是一国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道路、理论和制度既是文化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文化的具体呈现样态。离开文化的深厚滋养,道路、理论、制度就会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精神层面、文化维度的坚定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慢慢失去智慧支持、道义支撑和价值引领。质言之,文化是确立道路、生成理论、建构制度的基础。或者说,道路铺设的基础、理论架构的基础和制度建立的基础都不可避免地包含文化的要素。[3]在当代中国,能否实现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坚实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转化为现实。如果对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自信,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道路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未来向度,道路自信就会动摇;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理论的历史渊源、实践依据和价值取向,理论自信就会动摇;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制度的形成脉络、价值内核和发展方向,制度自信就会动摇。总言之,文化自信统摄“三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有根脉与旨归;只有在坚持“三个自信”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具有广泛性。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制度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具有极强渗透性,能够渗透一切、影响一切,总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特别是,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文化视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特定社会里人们的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形象地讲,文化就是一种“幽灵”,广泛深刻有力地影响着所有人。如果没有文化的自信,其他“三个自信”也就无从谈起、无处谈起。如果没有文化自信,道路开拓者、理论建构者和制度设计者就会举棋不定、左右摇摆,丧失该有的勇气与魄力、智慧与谋略;道路跟随者、理论信仰者和制度执行者就会困惑不解、犹豫不决、彷徨不前,进而迷失方向、贻误时机。在当代中国,我们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梦想都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我们必须以多样化的文化形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走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升华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坚实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也就是说,文化自信是内涵丰富、有理论深度和历史厚度的立体的自信。文化的影响不仅是基础性和广泛的,也是最为持久和深刻的。这是因为,文化的内涵最丰富、意蕴最悠长,不仅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也凝聚了厚重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会显得没有厚度和深度,就不会牢固和持久。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以有不同视角的观瞻和解读。但从根本上讲,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在不懈实践探索基础上进行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是中国历史演进的内生文化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和渐进生成。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内在的文化规定性。从这种更为宏大的文化视野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我们就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回答好为什么要以及怎样才能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文化自信何以可能

自信从来都不会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产生。无凭无据瞎讲自信、空喊自信,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实质是自卑自负的另一种表露。文化自信也是如此。没有根据的文化自信,其实就是“化了妆”的文化自卑或文化自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化自信,不仅是因为文化自信的十足重要性,也不仅仅是因为时代发展凸显了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更关键的在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可能的,我们讲文化自信有底气。当文化自信具备了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同时,其“出场”也就是时代的必然了。

历史向度: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史。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一脉长流、一脉细流,从未断裂。在5000多年的“长时段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不仅生动反映了中华儿女孜孜不断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和凝结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等,不仅生动纪录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而且深刻展示了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品质,成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思想精华、丰富内容是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文化自信的泉源。不仅如此,中华儿女还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革新的魄力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4]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这种底蕴和中华儿女的这种创造力,中华民族才能顽强走出近代以来的困局,才能坚韧地在重重包围中开辟中华文化发展的崭新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现实向度: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和当代中国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当今世界,放眼全球,可以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一些国家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他们同样有着比较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国家处在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国家的整体发展状态优良,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较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反观其他一些虽有比较悠久文化传承的国家,因为国家发展不起来、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人们普遍缺乏文化自信。这就充分说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固然是文化自信的泉源,但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还在于一国当代发展的整体状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状况是影响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以此观照当下中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体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而且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向集约化和中高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占比越来越大;我国的政治发展取得实质性进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等等。这些都从整体上提升了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不论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还是中国政治制度日益成熟为世界各国提供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当代中国的发展都不仅具有国别意义,而且鲜明彰显了世界意义。可以说,无论是在纵向的历史比较中,还是在横向的国别比较中,当代中国都处在很好的发展状态。正是因为如此,正是因为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未来向度: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正确文化发展道路的体认。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表现为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文化发展主体责任的主动担当。[5]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高度文化自觉作基础的文化自信只能是一种盲目的自信或者不牢固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注重探索和把握文化建设规律,不断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提出有效的文化政策,有力推动了文化的历史进步和党的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8年来,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什么是中国梦和怎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洞悉和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基于对文化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不断省思和深刻总结,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和科学提炼,越来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表现为对文化软实力之战略地位、价值意义的深刻阐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与自觉遵循,最为根本地体现在:我们党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文化发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极主动担负起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没有正确道路的开辟,就无法通向美好的未来;没有鲜明的方向指引,就会茫然不知所归。正是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通往未来的正确道路,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可以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以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我们的文化建设,争取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三、文化自信旨趣何在

自信作为主体的一种稳定心理状态,人们谈自信,从来都不会只是就自信谈自信,自信的目的在于自强。文化自信也是如此。一方面,坚定的文化自信奠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之上;另一方面,坚实文化自信的目的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文化自信,不仅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而且鲜明传递了文化自信的战略意旨和目标追求。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精髓所在、要义所在。

文化自信旨趣之一:从文化视角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梳理、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而从最为根本的文化维度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以这种坚定的信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辩证。应当说,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渐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道路、理论还是制度,我们都无法从根本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和未来趋向,都无法彻底消除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惑和诘难,无法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这就需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从最为根本的文化维度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机理和发展趋向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在当代中国的伟大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没有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证伪了、而且也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内在的文化发生逻辑和形成脉络,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以西方现代文化为镜鉴的伟大文化创造。这种文化创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界元素,既把握了规律也把握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都是这种文化创造的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在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凸显文化自信具有根本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自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能,“三个自信”才会更加牢靠。进言之,从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四维向度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我们就能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加彰显优越性和先进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7]

文化自信旨趣之二: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也就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是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和丰硕的科学技术成果,却并没有摆脱文化上“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很好解决在国际上“挨骂”的问题。可以说,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一方面,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很不相称,迫切需要强劲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感召力;另一方面,从民族复兴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要体现在文化复兴上,体现在文化强大上,体现在当代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竞争力上。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信。[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地位,而且以实际行动和有力举措极大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今后,广大文化、理论工作者和全体中华儿女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我们的文化建设,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着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徐光春.文化的力量[J].文化软实力,2016(1).

[3]张国祚.文化自信的三个更[J].求是,2016(15).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作者简介秦志龙(1990- ),男,湖北荆州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岩(1964-),男,江苏徐州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