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赵义良:激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力量

发布人:邹思琴   发布日期:2025-01-03   浏览次数: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2024年通俗理论读物《强信心  促发展》出版发行。该书立足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关切,紧密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回答了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厚意蕴、如何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等9个热点问题,推动科学理论与干部群众关切精准对接,奏响了一曲强信心、促发展的理论强音。

  注重用深厚的学术思想“讲道理”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写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改革,形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场”“方向标”“施工图”。该书聚焦“深水区改革该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何在”“收入分配怎样更公平”等理论问题,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思想范式,讲深讲透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大道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上深入了解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战略蓝图、改革方法、制度政策背后的“大逻辑”。

  注重以鲜明的实践导向“解问题”

  理论因问题而成,问题以实践为基。实践是最鲜活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辉煌历史,既是一部以实践为基础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以实践为导向不断瞄准和解决问题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当代中国的每一次变革,无不以我们党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为前提和基础。该书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基层实践经验,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聚焦干部群众之问,用“九张问题清单”切入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领域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觉醒、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心态、文化遗产、逆全球化等热点焦点问题,深刻阐释了“问题”背后的“道理”、“道理”背后的“情理”,诠释了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背后的大学问,有助于廓清一些认识误区。

  注重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见证了东方大国创造的发展奇迹。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谋发展,既从中国视角看待世界发展,又从世界全局擘画中国蓝图,在国内国际的双重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成为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中“不变的稳定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向国际社会敞开怀抱的中国正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该书把“中国奇迹”置于世界变局中考察,用中国日益扩大的“朋友圈”、越织越密的“伙伴网”,阐释了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打造“合作丰碑”,奏响了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大合唱”,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意蕴出发论证了中国发展的内生优势和外部势能。

  注重从宏阔的历史纵深“强信心”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启迪心灵、增强信心。如果没有中华文明深沉而厚重的历史纵深,就没有中国特色,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而深远的历史纵深,从而增强了我们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该书把中国奇迹、中国之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考察,以史讲理、以史明志、以史铸魂,从历史纵深体现了“中国之制”的历史逻辑,从历史维度呈现了“两个结合”的宏大格局,从历史视野展现了“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从而增强了新时代促改革、谋发展的坚定信心。该书以“两个结合”切入破题,标示了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文化坐标,既以宏大的历史格局标示了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标尺,也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标示了理解未来中国的历史标尺。

  总之,该书抓住广大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困、所惑的日常关切,用一个个鲜活的真实案例,形象勾勒出了可圈可点、立体全面的中国改革图景,阐释了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系统性谋划、整体性部署,架起了党的创新理论直通干部群众的“知心桥”,必将激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力量。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3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