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燕:何为“全要素生产率”
发布人:孟娴 发布日期:2025-01-15 浏览次数:14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全部要素的生产率,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来源于经济学中生产率的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产出与投入之比,衡量的是单位投入带来的产出水平。
从投入要素包括的范围看,生产率可以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是全部产出和单一一种投入要素之比,如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全部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全部产出和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反映的是扣除全部要素投入之后的产出增值。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所有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等方式所增加的产出。例如,在某个工厂中,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有变,但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我国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经典经济学范式中,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三大部分。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快速增长,即所谓“人口红利”通常是阶段性的,高峰期过后往往不会重复出现。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会有波动,但高增长阶段能够重复出现,可以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现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性更趋凸显。从国际经验来看,高增长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经济减速,主要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因此,在工业化基本完成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前30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一直保持在4%左右,贡献了近40%的经济增长。2010年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速降低至1.5%以下。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负增长、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资源环境等硬约束增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减弱,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二是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是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