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焦点新闻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期刊全体编辑回信引发上海交大期刊工作者和师生热烈反响

发布人:孟娴   发布日期:2021-05-12   浏览次数:556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

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在回信中说,《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你们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期刊全体编辑回信引发上海交大期刊工作者和师生热烈反响。

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谈毅表示,期刊中心第一时间组织收听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期刊全体编辑回信的新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就指出“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在繁荣学术研究、引领学术潮流、培育人才队伍、促进学风建设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和参与主办的学术期刊超过60种,在我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学术期刊对于提升一流大学声誉,凝聚学术共同体,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意义重大。在新的历史阶段,交大期刊更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出学术创新成果,着力抓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通过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期刊和一流学术平台,提供面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公共服务产品,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际权威文学理论刊物《新文学史》主编王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封回信中,对我们高校主办学术刊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即高校的学术刊物不仅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便产生出符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学术成果,同时也要结合我们的人才培养发现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蜚声国内和国际学界的著名学者。就这方面而言,办好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是十分重要的,它要求我们学者不仅要坚守初心,同时也要敢于引领学术潮流,推陈创新,向国际学界展示中国学者真实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支持优秀学术人才的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在当前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形势下,这不仅是我们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学术刊物的编辑人员的时代重任。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主编徐家良表示,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史哲》杂志编辑部的回信,同样作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我们感到心潮澎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术期刊存在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学术发表平台、集中展示学术成果,更在于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弘扬中国文明和中国精神。《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作为冠“中国”之名的社科类刊物,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未来,我们不仅将坚持初心,继续保持学术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继续刊载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等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还将积极开拓,通过专题征稿等形式,引导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总结中国社会领域的创新成果,聚焦中国社会建设的独特路径,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承担一本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工作人员的回信令人振奋和鼓舞,他对学术期刊所提出的要求,为包括上海交大学报在内的杂志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广大编辑和和学者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总遵循和总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新局面,交大学报将一如既往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指示和最新的“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哲学社会科学的本真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传播者和“科技人文交叉融合的探索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贡献交大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国际学术期刊《亚洲法与社会杂志》创刊人和主编季卫东表示,《亚洲法与社会杂志》是第一份在中国编辑、主要由各国学者撰稿、内容涉及亚洲法与社会重构的英语国际学术期刊。从2014年创刊以来,我们就试图为中国与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相互理解以及规范协调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开拓法治秩序的丝绸之路,以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醒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其实也指明了本刊虽然已在努力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之处。涉及国际矛盾和冲突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就是沟通。只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换位思考,才能提高认识、增强互信、达成共识。但愿亚洲乃至世界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就在我们与他者之间持续不断的各种沟通过程中实现。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文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工作的肯定,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全体师生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扎根中国经济管理实践、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完善中国经济管理理论。在努力成为一所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待,希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答好“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时代课题。凯原法学院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法律文化、法治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中华文明渊源,坚守初心、引领创新,把《交大法学》、《亚洲法与社会》两本期刊办成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更好地弘扬中华法律文明、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社的回信,作为人文学院的一员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不仅是对编辑人员的巨大的鼓舞,也是对从事文史哲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的莫大激励,进一步提振了人文基础研究学者的信心。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这种骨气和底气来源于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高度自信。近年来,我校人文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人文智慧,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在人文艺术、中华文明的起源、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等多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特色,更加侧重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和对中国道路的探讨以及对中国经验的总结,我们要继续努力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做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章晓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五周年到来之际,回信内容使我们倍感振奋,也更觉使命关荣、责任重大。特别是同时作为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如何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和责任有效融合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传承“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学科建设宗旨,让广大学生首先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从而立志投身研究中国、解释中国、展示中国的职业和事业之中,是我们崇高的历史使命和紧迫的时代任务。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我们中国管理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都给管理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研究、总结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我们在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提升管理理论的精彩案例。中华文明五千年也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管理学的第一个百年里,西方管理学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下一个百年,中国管理学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正创新,一起去迎接中国管理学的春天!

凯原法学院院长孔祥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令人备受鼓舞、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高品质期刊建设提出了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4点要求和希望,强调了崇尚中华文明、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点明了繁荣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新时代努力的方向。凯原法学院将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与要求,不断加强《交大法学》、《亚洲法与社会》等法学期刊的体系建设,奋力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努力开创法学教育新机遇,源源不断的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思想动能,把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需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坐标中,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体而言,一要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二要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三要推动传统文化与公众现实生活的跨时空对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四要彰显民族特色,做好对外传播,以更好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为此,作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的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模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表示,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对“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深有感触。拿语言学学科来说,在我国起步较晚,一直到现在还基本上都是在西方的框架下开展研究。不过,可喜的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我们不能只有拿来,还要解决本土问题,做好汉语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术创新,从而完成跟跑、并跑和领跑。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创新非常重要,需要中国学者重视并付出努力。一是因为理论是学术话语权的集中体现,理论创新是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必由之路;二是因为目前的语言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方语言提出的,大部分不适合汉语,我们基于汉语的研究在理论创新方面大有可为,而且西方学者对汉语都很好奇。这样,我们在做好本土化研究的同时,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学术自信。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吴艳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子来说,既是提出要求,又是指明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社科领域的青年学子,我们安泰学生要牢记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促进中国社会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带着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意义的研究,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完善,为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孟岩表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肯定了《文史哲》编辑人员的工作,也高度强调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旗帜。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我们更好的阐释中华文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做到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守初心,追求创新!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武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好新时代中国研究的殷切期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新起点,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感受到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扎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从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掘理论创新和政策灵感,做好中国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林表示,《文史哲》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当代中国人文思潮的变迁史。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是对作为“准学者”的广大博士生的一种指导和激励。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处在再出发、再启航的关键时刻,对广大学子来说,把论文发表在中国大地上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研究成果就是社会文明进步“推进器”,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精神、新问题、新方法、新视野,探索具有创新性和标识性的研究成果,从学理上去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特质和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

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魏怡文表示,在不断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愈发明显地发现设计是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交流最直接的手段。在新的时代条件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用自己的设计语言,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西方学习而来的设计体系架构必须中国化、本土化,这样才能赋予设计更强的生命力。受《文史哲》编辑部的感染与启发,我希望新时代设计师能够坚持初心,保持原创,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我们中国的理念,让这个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作者:新闻中心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