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没有禁区——习近平治党思路中的重要一环
发布人:田媛 发布日期:2016-11-11 浏览次数:5568
来源:新华网
监督是权力正常行使的保证。古人讲“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党内监督。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习近平关于“制度治党”的论述落到实处,为强化党内监督提供了“利器”。
强化监督,保证权力服务人民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在习近平心中,人民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保证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他的一贯思想。
而要保证权力服务人民,则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多次强调监督的重要性。
如何监督?他说:“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制度,切实强化党内监督。”“要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落实到根本的一点,就是“强化党内监督是为了保证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近几年陆续出台,一大批蠹党害民的“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受到党纪国法制裁。反腐与立规同步,治标与治本并行,人民拍手称快。
谈到备受国内外瞩目的巡视制度时,习近平说:“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不是权宜之计,要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现在的巡视有点‘八府巡按’的意思了,群众说‘包老爷来了’,有‘青天’之感,有问题的干部害怕了。”
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已现端倪,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契机,及时召开了专门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使党内法规形成有机联系的体系。
形势变了,条例也要变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自2003年12月31日颁布施行以来,对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修订?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简单地说,就是形势变了,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拿出新的办法和规定。
习近平在向全会作说明时,明确指出了“党内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一些党员、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严格执行党章,漠视政治纪律、无视组织原则。“现行党内监督条例,监督主体比较分散,监督责任不够明晰,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修订条例是必然之举。
当然,原因不止一个。习近平说,这是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这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这是解决党内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他用“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要求迫切,意义重大”16个字来概括。
突出重点,抓“关键中的关键”
修订后的“条例”既明确监督主体、完善监督体系,又强调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是对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习近平说,这“是对现行条例的突破”。
从严治党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而高级干部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
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
习近平在对文件作说明时,点了这些曾经位高权重者的名。他指出,“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强调以高级干部为重点,习近平说,“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首先从这部分人抓起”。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的高级干部“治”起,方能以上率下。
“条例”规定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如实向党中央报告个人重要事项,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等。“条例”还对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整改和保障等作出规定,习近平作说明时强调,“条例没有对中央部委和地方党委制定实施细则作出授权规定,体现全党必须一体执行,防止搞变通、打折扣”。
这是对“没有例外”、不允许“特殊”的制度化落实。
全党一致、上下同规,这样的党才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