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贪腐圈如“捕人藤”

发布人:杨尧尧   发布日期:2014-08-09   浏览次数:1001

来源:求是网

一批大小老虎相继落网,众多苍蝇被纷纷拍下,再一次显示了党中央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强决心。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接踵传来,真有点想喝二两的冲动。大小老虎盘踞一方,呼啸山林,侵掠百姓,伤人害命,这不是三天五日能成其大的。他们是怎么由崽成猫,由猫变虎的?回头看看其贪腐之路,除了权力的膨胀、监督的乏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思想堤坝的脆弱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良圈子的助推。

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有了各种各样的圈子,按职业分的,有娱乐圈、职场圈、生意圈,按关系分的,有同学圈、老乡圈、朋友圈,按联系方式分的,有微信圈、博客圈、QQ圈等等,不一而足。“圈子”本无可厚非,没有人可以生活在纯色的世界里,总要与不同群体打交道。但“圈子”与公权力挂起钩来,还在公众面前躲躲闪闪,就有了暧昧的味道、腐败的嫌疑。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已有42名副部级以上高官、几百名厅级官员落马。随着反腐大幕的不断开启,腐败冰山之角不断浮出水面,一个个贪腐圈子在公众面前现出了原形。不如干脆剥开这一层一层的洋葱皮,好好认识一下这等圈子真面目。

 “圈子”的孽根是人身依附。把一系列腐败案例拉到阳光下晒晒,我们会发现,大案要案无一不是“窝案”,贪腐者职务越高,“圈子”规模越大。这些贪腐圈子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权力居于圈子中心和支配位置,扮演家臣、仆从和帐房先生等等角色的圈子成员依附在权力周围,大中小圈子环环相扣,盘根错节,结成庞大的利益集团和利益保护伞。那些进入圈子效力的人,不是为“品行、情谊”所打动,而是为“权力、利益”所打动,与其说是委身事“人”,不如说是委身事“权”。原大连实德集团董事长徐明之所以情愿做人家的马前卒,因为他知道抱住了大腿,自然就飞黄腾达;四川黑老大刘汉之所以肯俯首贴耳,因为他明白背靠了大树,就再不怕风狂雨骤。靠着人身依附和出卖良心,那些所谓“某某帮”、“某某系”、“家族链”、“白手套”纷纷上位,坐拥一方,荣耀一时,但实际只是一窝被人圈养的硕鼠蛀虫而已。

“圈子”的本性是以权谋私。贪腐圈子里,一般有三类人,官员、商人和掮客,主要产生了两种关系。一种是官员与商人的关系。商人不同于慈善家,逐利是其第一目标。进了权力的圈子,可以圈地,圈钱,圈资源,用偷梁换柱、狸猫换太子的伎俩,巧窃豪夺国家资产和公共资源,以权力运用的最大化换取金钱利益的最大化。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落马后,坦承他和商人丁书苗之间达成的默契,即他利用手中权力帮助丁赚大钱,在他仕途需要的时候,丁书苗为他金钱铺路。如此,当事双方确实“互利共赢”了,损害了谁呢?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第二种关系是腐败官员之间关系。他们相互庇护、互为利用,绞尽脑汁巩固、扩大自己的地盘。圈内人可以带病提拔、异地升迁,可以因人设岗、火箭式进步,可以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如螃蟹一般横行无忌。翻开周永康案我们看到,他的六任秘书全部升官晋爵并安排在重要岗位,形成巨大的腐败关系网,如此蝇营狗苟狼狈为奸,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败坏了党风政风,伤害了群众感情,削弱了党的形象。

“圈子”的依存靠利益捆绑。金钱是权利最好的情人,但它们之间从来没有爱情,权力与金钱的结成的贪腐圈子,只有利益的牵制和捆绑。进了圈子,就上了同一条船,没有了上下进出的自由,再也由不得自己了。原呼和浩特铁路局副局长马俊飞被捕后称,作为“小圈子”的人,不收钱就得罪“圈子”,有人拎着内装百万元的皮箱,直接就放到办公室,不收就会被人视为异己,最后只能任由金条和现金堆满房子,四处藏钱成了他最头疼的事。在巴拿马的热带原始森林里,生长着一种“捕人藤”,如果不小心碰到了藤条,它就会像蟒蛇一样把人紧紧缠住,越挣扎越紧,直到让人窒息。进了贪腐圈子,如同被“捕人藤”缠住了手脚,在利益的捆绑下走向覆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党员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作为领导者,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工作圈”,出谋划策、高效落实,带领群众团结实干。作为社会人,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以纾解压力、接受鼓励、增添动力。出入什么样的圈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领导干部来讲,不能算小节,而是大事,因为小节不保,大节易失。关于“净化领导身边圈子、远离不良圈子”,各级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立起不少“警戒线”、“高压线”,但最根本、最紧要的那条红线在领导干部自己心里。只要时刻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公”与“私”分得清楚明白,那就如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可以把一切妖魔鬼怪都挡在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