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推荐】Science:“千人计划”科研经费被质疑挪用(原文全文)

发布人:交通大学焦点网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11-06   浏览次数:2720

经费哪里去了

——一场争端揭发中国海外人才项目的暗箱操作

作者:Mara Hvistendahl ;中国,广州

(来源:www.sciencemag.org,23th Oct. 2014;译者:胡小翠)

2011年,在中国一个酒店客房里,理论物理学家乌尔夫•LeonhardtUlf Leonhardt)在会议间隙曾透露,他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待遇诱人得不忍拒绝:华南师范大学邀请做去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每年任职3个月,研究中心每月会支付133,333元(21,762美元)工资,是他在美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终身职位工资的三倍。

乌尔夫•Leonhardt是理论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领军人物,曾经由于提出隐身衣的理论框架而备受关注。他本人并不是没有职业规划,只是广州发来这个邀请的时候,正值他缺乏用来出差和吸引顾客的流动资金。而且Leonhardt同时也在观察着中国,他被中国巨大的利润丰厚的科学投资市场所吸引。他说,自从2008年首次来华以后,理论物理领域的论文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快速增加。在中国呆久一些,会更有意义。

作为Leonhardt在研究中心工作工资的额外补助,光电学专家何赛灵和研究中心的其他同事一起帮助他申请了2个引进国外人才的国家项目。其中一个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一次性安家补助500,000元(81,642美元),规定至少兼职工作三年。另外是一个此项目的分支,“广东省精英人才奖”,一次性补助5年科研经费100万至500万元不等。(Leonhardt没有参加“千人计划”的全职工作,但这项全职工作同样包括津贴和科研经费。)

“千人计划”以及其他类似项目都致力于引进国际人才(《科技》杂志,2009731日,P534)。当时Leonhardt处于事业顶峰期,拿下这两个项目十拿九稳。201212月,Leonhardt成功获得两个项目的批准,并且与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签订了一个五年合同。研究中心给他找了一个兼职工作搭档Jana Silberg

但是LeonhardtJana Silberg开始怀疑,用于科研经费和本该属于Jana Silberg工资的大部分资金被挪为他用。为此,他们请来了律师做调查,发现了一连串的误报信息,包括错误翻译的文本合同以及研究中心来源不明的设备购入。Leonhardt控诉道“他们的骗局简直肆无忌惮!”,并解除了在广州已经工作了3个月的合同。

何赛灵断然否认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挪用任何经费,而且研究中心的其他工作人员都说Leonhardt先前已经同意自己科研经费的大部分将会被他人支配。何赛灵控诉Leonhardt对研究中心提供的可靠的资金盈利帮助不怀感恩之心,并指出“他每月拿20,000美元的工资,根本不需要知道具体细节。”

当时,中国正不惜成本地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家,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和Leonhardt教授的争端就像是一个警世故事而已。通过对其他国外“千人计划”受助者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在很多案例中,主办方掌握着大权,控制着从申请流程到拨款管理的一切事务。在《科技》杂志采访的“千人计划”获奖者当中,大部分人忽视了这个项目的具体操作细节,甚至是最基本的层面——他们应该拿到的钱的问题。

争端双方都指责对方没有达到预期。何赛灵把问题归结为文化差异,“在中国,做事必须灵活,很多事情并不是按照规定来的,当然这样并不是怀有恶意。”

Leonhardt教授,今年49岁,出生于前东德国,先前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工作,后在洪堡大学做研究。(如今在以色列雷霍沃特的魏兹曼科学研究所工作。)他的理论研究专注于最新的光学效应,例如所谓的变换光学——使用超材料以各种方式使光弯曲,或者使棒和环的集合体比电磁辐射的波长还小。2006年,他向世人展示了超材料如何塑造成一个可以安装在任何物体内部以汇集光线的无形圆形贝壳。无独有偶,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John Pendry及他的同事也曾独立完成这个研究(《科学》,2006.06.23.PP.1777, 1780)。

 

此后,Leonhardt教授继续研究其他新颖的光学现象,比如用一种光纤维制作一个与黑洞相反的模拟白洞(《科学》,2008.03.07.p.1321)。加州大学伯乐利分校的物理学家张翔说,“Leonhardt的确是我们这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

与此同时,何赛灵也因成功研发出一种类似电子设备控制电流的控光技术而在光电学领域一举成名。和很多中国优秀的科研人员一样,他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1992年在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终身任职资格,加入瑞士国籍。此后,他自著或合著了400多类同行评审刊。

1999年,何赛灵作为著名的“长江学者项目”的首批成员回国,在杭州浙江大学任职并获得高额薪水以及自由选择的研究经费。他利用自己的家族背景在海外建立起庞大的人脉圈,鼓吹要向中国输入世界一流的人才和科技。2001年,他在发布在浙江大学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拥有了资金,我们实行管理透明化,摒除过去的恶习。”

2011年,他在华南师范大学获得一份兼职工作,投身于新建立的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早期,研究中心聘用了两个德高望重的瑞典夫妇做兼职,一个是光分术专家Sune Svanberg, 另外一个是研究激光在生物组织中相互作用的肿瘤学家 Katarina Svanberg。同时在研究中心上班的还有物理学家刘浏,他是“青年千人计划”奖的获得者,年纪还不到40岁。在聘用Leonhardt的时候,何赛灵告诉《科学》杂志,说他希望提高当地超材料的研究水平。

20118月,何赛灵和研究中心的同事开始为Leonhardt准备“千人计划”的申请材料和“精英人才”意见书。(《科学》杂志人员审阅了研究中心和Leonhardt提交的材料以及发来的邮件。)与何赛灵共事的浙江大学研究员马云贵透露,他曾经编写了2份中文申请书。Leonhardt表示研究中心从未给他任何中英文版本的文件(研究中心表示他没有要求看那些文件),随后通过律师获得了“精英人才”申请批准。

20127月和9月,Leonhardt已经获得了那两个项目的批准,何赛灵安排Silberg 签署了一份合同,规定瑞典夫妇在广州担任职务的3个月内,Silberg被聘用为研究中心国际事务助理。Leonhardt的合同中特别指出,他要以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在顶尖杂志(《科学》,《自然》,以及《自然》子刊)上发表一些优秀论文。

Leonhardt的合同有英汉两个版本,但是两个版本内容上却有差异。曾修过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Silberg善于细致入微地分析文件,他发现汉语合同中的一个数字“6”,英语版本合同却没有提到。事实上,汉语合同中多添加了一项条款,规定“Leonhardt在研究中心总的工作时间是6个月”,其中3个月在广州,3个月在海外。英文合同中规定他的工作时间最多3个月,并没有提到6个月。LeonhardtSilberg要求何赛灵删掉汉语合同中添加的条款。之后这件事引起了彼此间激烈的争端,最后研究中心给Leonhardt提供了一份修改过的合同。

Leonhardt说研究中心制定的第二份合同直到20137月才获得批准。这份合同的复印本显示一条声明,说此英语合同的生效日期先于汉语合同。但是,研究中心并没有删除有争议的条款,只是用汉字“六”换成了罗马数字“VI”。这项条款的添加很可能是为了涵盖了至少需工作6个月的“精英人才”项目。

Leonhardt后来了解到这项合同中还有其他可疑之处。合同提到了“精英人才”奖的100万元(164,000美元)的安家费,但是省去了他从“千人计划”中获得的额外津贴。为此,研究中心一个年轻研究员刘先生给《科学》写邮件说,研究中心在合同中没有提到津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千人计划”兼职工作会获得津贴。研究中心告诉《科学》杂志,“Leonhardt应该本人去弄清楚与此相关的细节事宜”。研究中心在此后给《科学》发送的邮件中宣称,当初是Leonhardt本人想要申请“千人计划”项目,研究中心的教授们仅仅是帮忙而已。

 

“千人计划”的目的在于510年内,引进2000名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以及金融专家。这个项目于2008年由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组织部启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下,各省纷纷制定人才引进目标,开展像“精英人才”类似的竞争项目。北京中国国际化中心主任王桂耀说,“如果有一个人成功申请‘千人计划’项目,那么他很可能会获得无数地方福利、津贴及奖金。”

香港科技大学一个研究国际潮流的政治学家David Zweig透露,为了吸引人才参与这次项目,许多大学也设置了奖学金。Zweig和王桂耀在20139月份出版在《中国季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北部的一所大学规定,只要引进一名全职或者兼职人员成功申报“千人计划”,该机构就可以获得1200万元(196万美元)的奖励。其中该奖励的一部分归申报人,剩余部分归该机构所有。另外,他们也发现,一些地方人才项目出资800万元(131万美元)鼓励大学申报全职候选人。

虽然激励机制健全,但是这个项目进展依旧缓慢。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中国科技政策的专家曹聪指出,北美和欧洲拥有终身职位的学者不可能丢下所有来到中国去全职投身一个合同期为5年的工作,“这个项目设立之初就有欠妥当。”因此,一些机构努力吸引已在中国工作的学者。还有的人聘用全职海外工作的科学家,并担保不会泄露他们的日程表。Neil Foster是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化学工程师,他说,“有的学者做了不到2周就放弃了。情况就是这样。”他曾于2010年获得“千人计划”奖金,在北京化工大学做兼职研究员。

“千人计划”最初主要只是针对高端海外华人,后来范围越来越宽泛。2011年,组织部启动了一个聘用海外专家项目,用英语公布了项目要求,但是却没有任何申请细节。曹聪说,由于很多申请者不懂汉语,政府不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可能导致机构欺骗政府的情况。

 

研究中心和Silberg最初达成一致,确定即使她不在广州期间,工资都按月发放。但是201212月,也就是合同生效2个月后,她还没有收到任何工资。先前,研究中心的行政助理Wendy Huang 曾写信给Leonhardt,提到华南师范大学的人事部门已经决定在Silberg来广州之前不支付给她工资,并且他说自己最近忙于一个会议的准备工作而无暇提供帮助。现在,Leonhardt重新提起这件事情。

何赛灵曾邮件告诉Leonhardt说他很快会解决这件事,并建议他和Leonhardt一起通过Skype制定出解决方案细节。在那次谈话中,Leonhardt说中国科学研究员的解释是本该有一部分资金应该支付给Silberg(可何赛灵并不承认)。不久之后,何赛灵给Wendy Huang发邮件指示向Leonhardt银行账户转入500000元(81,637美元)。何赛灵说这是一笔免税津贴,但是并没有解释这就是“千人计划”划拨的安家费。

SilbergLeonhardt很困惑,Silberg的合同中规定每年工资80,000元(13,061美元),如果研究中心一次性付清了5年的工资,那么应该是400,000元(65,303美元)才对,而且这些收入都是需要纳税的。“我们不想继续下去了,太不靠谱了,” Leonhardt回忆起来这么说。但是当时Leonhardt还没有收到“精英人才”的津贴,他很需要这笔钱。201212月,他给何赛灵发邮件说,他想把“精英人才”津贴当做预支房贷的费用。何赛灵回信含糊不清,“在中国,为了有效完成任务,节省时间和精力,做事需要灵活一点儿。”3个月后,Leonhardt收到了“精英人才”的津贴,并如约按照Wendy Huang的指示把钱转入她的账户。

20137月,SilbergLeonhardt回到广州开展为期9周的工作。Leonhardt说研究中心的学术气氛简直萎靡不振。除了Svanbergs带领的一个团队在研究连接巨型计算机的光导纤维,整个机构显得无所事事。他描述说,“学生们应该开展很多研讨会,但是他们却在睡大觉。”在进入研究中心的第一个月内,他在《自然》的“新闻视角”版面发表了一篇关于高温隐身的文章,按照合同要求,把研究中心作为第一归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截取了网站信息的一部分,强调这是学校在《自然》上的首发文章,以此提高学校名气,并把它列为学校2013十大“重大科研突破”之一。

Leonhardt在广州工作期间,计划从事卡西米尔力的理论研究。他打算把500万元(244917美元)的科研经费中的150万元作为旅游和接待相关科研学者的经费。

事实上,Leonhardt的预算正好和外来人才项目经费相符,包括350万元作为专门科研经费。前年他签订的汉语版本的文件已经到达研究中心行政副主任李俊手中,只要Leonhardt离开广州,使用Leonhardt的经费来购买设备的大权都在李俊身上。但是英文版本的文件只是规定,李俊有权“在Leonhardt出差期间代签一些财务问题的文件”。

Leonhardt到广州工作之前,研究中心已经使用Leonhardt的“精英人才”科研经费预购了直线电机、控制器、单色仪,激光器和4台笔记本电脑,总计费用116741美元。但Leonhardt说他计划的理论研究根本用不上这些设备。

李俊发给《科学》的一份文件显示,Leonhardt带领了一个4人团队,并且解释说一台笔记本电脑、其他电脑、工作台还有后来购置的一台打印机都是供4名共同研究卡西米尔力的科学家使用的。但是画面中的一个科学家被问到此项目时,大笑着说,“我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卡西米尔力。”

Leonhardt申请“精英人才”项目的中文版申请书提到一个另外的科研——军用隐身技术。申请书暗示这项科研是基于变换光学。事实上,许多申请变换光学项目的难点就在于吸光术,尤其是隐形术。隐形就是在物体周围汇聚光线。而Leonhardt并不熟悉的吸光术则是破坏光汇聚的过程并形成阴影。

Leonhardt指控研究中心“借用我署名的申请书来‘走私’国外科研项目。”根据预算,“精英人才”项目总计500万元中有270万元(440,826美元)将被用来购置设备。Leonhardt说如果没有律师的争取,他不仅没有看到申请书,甚至预算表也没看到。他也重申所有资金应该专门用于理论研究。

研究中心的说法却不相同。David Hunag代表研究中心在邮件里说,“虽然Leonhardt是这个人才项目的主要研究员,但是这是一个团队工作,不仅需要理论研究,也需要研究中心其他成员购置设备进行实践。”

Leonhardt怀疑“精英人才”项目的申请书强调的是吸光术和光谱学,而这恰好是何赛灵的研究领域。去年7月,何赛灵和他的同事在《应用物理快报》中描述道,超材料隐形的工作原理类似一种特定频率的微博吸收器。Leonhardt辩论说,“他们貌似把我卖给中国军队了,和古代把希腊奴隶卖到罗马军团里差不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敖先宇代表研究中心提出,吸光术和隐形技术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并且认为变换光学的超材料工具可以应用于设计更好的吸收器。他说为了生产出一些可以商业化的产品,吸收器的研究也包含在“精英人才”的申请书里面,“否则,申请根本不能通过批准”,“Leonhardt很清楚这一点,并且自筹备到最后答辩都同意这么做。

《科学》已电话拨通了“精英人才”项目的代表,但是他们拒绝讨论有关Leonhardt经费的细节,这项经费已经于201410月取消。曾代替组织部负责“千人计划”的中国国家外专局对于记者多次提出的采访请求避而不见。

在对其他参与“千人计划”的学者采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忽视了拨款的具体情况。例如,英国敦提大学的地球生物学家Geoff Gadd,曾经在乌鲁木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给《科学》来信中说他没有收到安家费补助以及任何英文版本的项目信息。他说,“我不知道谁在负责这个项目,也没有收到任何与此相关的具体文件。”原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名誉退休教授、料电池专家Subhash Singhal说他在中国矿业技术大学的经历基本也是这样。他曾获得短期的“千人计划”拨款,但是“在这个项目过程中,我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的。”

一部分“千人计划”的参与者说这个项目成果丰硕,他们对续约在中国工作的合同条款充满期待。获得“千人计划”拨款、并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Michael Arnold说,“这个工作很可能会变成长期的了。我好像看到了未来事业发展的大致轮廓。”但是,即使是这些保持乐观态度的参与者们也并不清楚拨款的具体事宜。《科学》采访的参与者中,五分之四的人表示没有收到安家费补助。Foster说他根本没有拿到钱,他所在的中国大学给他提供了住宿,但是却没有支付工资,同时并没有“要求”津贴。

中国与国际化研究中心王主任承认,这个项目经历着成长中的痛。“可能会出现问题,可能会存在假冒学者,也可能会出现丑闻。”但是他相信,“整体概貌以及他们引进人才的目的是好的。”

 

当被问到Leonhardt的指控时,其他与何赛灵一起工作的外国学者表示怀疑。Sune Svanberg说他和他的妻子在研究中心感觉非常满意,“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听到这样的情况,我感到很震惊。”

何赛灵和其他人坚持认为这次争端归根结底在于个性冲突。他们提到Leonhardt曾于2013年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因学校无故剥夺他的休假时间而提起诉讼。但Leonhardt说他的起诉是合法的,并且赢得了他应得的赔偿。(圣安德鲁斯大学以隐私法为由拒绝发表意见。)

5年合同的第二年里,LeonhardtSilberg再也没有回到中国。他们一面试图终止合同,一面连续数月寻找律师调查本该属于Leonhardt的经费到底去哪里了。201312月,研究中心依然希望Leonhardt能够回来。在一封邮件里,何赛灵提出补偿给他用于购置设备的同等数额的资金,而且他想购置任何设备,都可以向华南师范大学提出申请。Leonhardt拒绝了。20146月,研究中心终止了与Leonhardt签署的合同。

研究中心目前认定,Leonhardt在合同规定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不在广州,并且指出Leonhardt滥用旅游经费。李俊在邮件里说,“他对建立实验室和科研小组没有一点兴趣和意愿。”何赛灵说,“引进Leonhardt来华南师范大学是我学术生涯中犯的最严重错误”,最近他向中国国家外专局提议,“千人计划”经费应该分批每次少量发放,而不是提前一次性全额发放。

上个月上旬,研究中心把Leonhardt的“千人计划”申请书递交给了《科学》总部,这个申请书之前由于Leonhardt找不到律师而没有递交。申请书上的时间是2011818日,比Leonhardt来到广州商讨拨款的日期早。汉语版本的文件中提到了关于卡西米尔力的研究,但是Leonhard一直到据说这个申请书已经提交之后才提到卡西米尔力的研究。

Leonhardt怀疑这个文件是伪造的。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承认为了不超过申请期限,申请书上的时间做过更改。但是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表示此文件是在Leonhardt的请求下起草的,只是“私下里的帮忙”而已。李俊在给《科学》的一封邮件里解释说,“我们是被迫帮助他的。”

(英文原文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