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解读: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经济的三个“有利于”

发布人:余思佳   发布日期:2015-07-02   浏览次数:1495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芳 张香梅

        63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巴黎总理府同法国总理瓦尔斯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核能、产能、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次访欧,全程重点推介国际产能合作。这一全新倡议及其所预示的全球经济增长点,在欧盟、比利时和法国都得到热烈响应。那么,它的价值仅仅在于外交和国际舞台吗?其对国内经济的意义何在?国内公众该如何理解这一新术语?人民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外交首先是为国,为国也就是为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告诉人民网记者,“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总理此次出访着力推动的中欧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制造走出去,更利于国内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更有力地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首先的立足点是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

       一系列数据能够充分说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2014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超过20万亿元,出口额达2.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1/3,稳居世界首位。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机床产量占世界的38%,造船完工量占41%,发电设备产量占60%

  推动这些优质富裕产能走出去,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状况,促进中国经济稳增长。当前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融资等成本上升,部分传统加工业的优势在减弱,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白景明还指出,国际产能合作还可以带动我国税收的增长,毕竟第二产业的税收单位GDP的贡献率比较高。同时,国际产能合作还能通过就业带动消费,有利于惠民生,并进一步促进税收的增加,稳定中国经济。

  有利于中国装备产业升级

  在专家看来,李克强总理此次推动的中欧国际产能合作,对倒逼中国装备产业升级有巨大作用。

  “我们跟欧洲的合作是相对高层次的合作,借此中国在装备制造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高端层面也有比较大的进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黄薇指出,“欧洲是个成熟的经济体,客户会有更新升级的要求,这有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地提升技术水平、拓宽业务领域。”

        黄薇尤其赞赏李克强总理此次提出的第三方合作概念。她指出,以前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都是和当地的企业或者是政府开展合作,而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更加灵活,也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

     “这是中欧双方优势的一个结合点。欧洲市场相对来讲是伸缩市场,它主要通过第三方、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推动产能合作。”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持有相同观点。

        有利于中国经济调结构

        白景明更为注重推动产能合作对调结构的作用。他指出,推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装备合作当中有很多服务贸易、交通运输、技术咨询等行业派生,会导致一些连锁效应。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很需要第三产业作支撑。对此,2007年就开始在巴西设办公室的三一重工深有体会。以售后服务为例,售后对设备行业有多重要?答案是,每分每秒都是钱。“对起重机这样的大型设备来说,每停工一天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但大型设备零部件往往价格昂贵,使用者不会预先备好备用零部件,一旦出现问题只能求助厂家的售后服务。”

  如今,三一在巴西全境的售后响应速度约为48小时,“属于相当快的了。” 随之而来的市场份额的提升,目前挖掘机等土方产品市场占有率从3%升至6%,而起重设备市场占有率在40%左右。

  研究者指出,如今装备合作远非购买一列高铁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金融等一条龙服务来做支撑,这也就是说不仅要求中国装备走出去,也需要中国现代服务走出去。

  “国际产能合作能够推动我们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白景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