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传承创新基因 涵育创新文化

发布人:孟娴   发布日期:2024-08-04   浏览次数:4507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市属公园携手推出科普夏令营,夜宿博物馆、夜探植物园等76项150余期科普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在享受游园乐趣的同时增长知识;上海张江科学会堂聚焦人工智能等张江核心产业,联合科研院所、平台机构、科创企业面向青少年推出特色科普课程,青少年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的震撼与魅力……暑假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机构精心策划、用心准备了别开生面的“科技大餐”,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涵育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列为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之一,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科学素养持续提高,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加速形成。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涵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保护创新活力,为提升科技实力厚培文化土壤。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在本质上就是推陈出新,是对既有事物的转化与超越。回顾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中华文明有着鲜明的创新基因。从《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再到《易经》中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王夫之提出的“推陈而致新”,种种图新主张,都彰显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勇攀科技高峰的征途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赓续了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塑造了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成为引领新时代创新文化的旗帜与标杆。

培育创新文化,核心是树立以创新为导向的社会价值引领,在各方面鼓励创新、尊重创新。探索创新是不断试错、反复探究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革命性、颠覆式的创新往往会经历漫长的周期,过程也会充满坎坷荆棘甚至千曲百转。一方面,鼓励创新就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包容与支持,宽容失败,允许反复试错,尽可能营造长期稳定的支持环境,如此才能让创新者甘坐冷板凳,潜心探索未知领域。另一方面,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正如陆九渊所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勇于解放思想、标新立异,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提出新理念,发明新技术,无疑需要打破常规、突破教条。培育这种敢闯无人区的精神,就要鼓励冒险,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包容不同个性、不同风格,在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中呵护提问精神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启示我们,只要有创新意识,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者。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目的正在于激活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随着破“四唯”立新标、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创新文化更加深入地渗透向体制机制层面,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的创新环境正逐步形成。以科学家精神引领人才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继续为各类创新人才松绑减负、搭台架梯,激励他们树立高远志向、厚植科技报国情怀,必将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更加强大的人才力量。

中华民族有着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有着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文化要素,在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以创新为荣、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化氛围,一定能让更多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

(作者:于文秀,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