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携手构建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解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化基因

发布人:邹思琴   发布日期:2024-12-23   浏览次数:7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容自信,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

  “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外交场合强调“同球共济”,彰显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一年来,面对乱云飞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容自信,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动力。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5000多年而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图尔马莱山口凭窗远眺,共论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理解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能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外交的特色、风格、气派,更好读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扎根中国深厚历史文化土壤,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植根于中华文明,生长在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给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进步的使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与国关系从和平共处向命运与共的历史跨越,为世界展现了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才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战略引领。中国携手各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坚持发展自己的同时兼济天下、造福世界。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认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价值观紧密契合,有助于构建以对话、规则和多边主义为基础的世界秩序,让所有国家共同迈向繁荣发展的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行动也在稳步推进。中国同中亚、中国同东盟、中国同澜湄流域各国、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等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建设相继展开,不断拓展和合共生的文明新境界。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两国元首宣布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同中国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7月,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成员国重申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两国元首宣布将中巴关系提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命运与共、“同球共济”的历史潮流。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唯有从人类悠久文明中汲取智慧,坚持登高望远,才不会在百年变局中迷失自我,才能确保人类这艘航船始终行驶在正确的方向。在此关键时刻,人类更应该树牢命运共同体意识,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23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