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陈臣:系统掌握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的科学思维方法

发布人:宋琦   发布日期:2022-01-17   浏览次数:8296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在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贯穿着一系列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掌握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真实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以战略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前瞻研判的思维方法,简而言之就指既要站得高,又要看得远。站得高强调观大势、谋大事;看得远强调前瞻性、预见性。战略思维着重于把握事物发展整体趋势、规律和方向,运用长远眼光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谋划,明确战略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从而总揽全局,掌握主动权。

习近平主席运用了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世界,对世界发展大势作出了重大战略判断,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判断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把握世界演进规律,清醒把脉了人类发展方向和世界发展大势。同时,习近平在世界风云激荡中,以开阔视野和博大胸襟指明了人类前行之路: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站在为全人类谋利益的制高点上,为思考“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贡献了中国智慧。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在外交场合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和“生态体系”五个方面,描绘了人类未来的美好蓝图,为国际关系发展开辟了新愿景。自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起,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多个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彰显了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切,超越了意识形态与现实博弈,响应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符合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二、以历史思维搭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历史思维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的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是一种贯通古今的长时段思维,强调从事物发展历史进程的全面考查中,洞悉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历史、现实、未来之间是相通的,没有脱离历史的现实与未来,因而要重视吸收和借鉴历史经验。

习近平主席运用了以史为鉴、鉴往知来的历史思维,从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等历史故事中汲取营养,为各国开展全球性协作创建了新平台。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就回顾了2100多年前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又谈到了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的历史佳话,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既根植于历史,更面向着未来,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顺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勾画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这一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已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使得有着不同国情和经济状况的沿线各国能够依托这一开放包容的平台进行切实合作。同时,亚投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给予了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融资选项,拓宽了多样化融资渠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现实中寻找答案,为世界提供了受到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也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担当。

三、以辩证思维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辩证思维就是坚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观察事物,注重找重点、抓关键,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研究事物内外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发展的眼光寻找事物发展变化进程中的运动规律。增强辩证思维,克服孤立、静止、片面思考问题的错误倾向,才能处理好全局与局部、考虑好长远与当前、抓住重点和非重点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运用了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辩证思维,既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从中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支持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平衡发展。辩证思维方法以一种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有助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中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高位,但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治理体系应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更好地反映国际力量对比演变,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中国支持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另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积极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大量支持和帮助,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研制的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帮助国际社会,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举要驭繁,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四、以创新思维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竭动力

创新思维就是在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破过时陈规和思维定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而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创新思维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把问题看作是创新的起点,力求探索新思路,实施新举措,解决新问题。

习近平主席运用了与时俱进、超越陈规的创新思维,在求新求变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他指出: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就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政策手段,创新增长方式,挖掘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为应对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又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动力,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给世界提供更多合作机遇。同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颠覆性创新呈现指数级渗透扩散,必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习近平主席强调,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中国在科技领域一直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中国举办的高交会、智博会等科技类博览会,牵头组织的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实践,都显示了中国与世界共享科技发展成果的诚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突破了旧的思维定式,以变革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

五、以法治思维奠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规范、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强调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体现了法律的规则性和逻辑性。法治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考方式,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

习近平主席运用了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法治思维,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奠定了多边主义的基石。中国支持和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是维护国际秩序的中流砥柱。“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就是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各方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体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同时,法治思维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应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集中体现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中。确立良法和推行善治,完善现行国际规则体系需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另外,国际规则是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应该由国际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共同制定、商量改进。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应赋予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实用主义和双重标准不得人心。因此,我们要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丰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涵,提供了国际法治变革的新理念,拓展了国际争端解决的新思维。

六、以底线思维把握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原则

底线思维是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思维方法,强调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值,是守底和有为的统一,表现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防微虑远的前瞻意识。这就要求以最低条件或最低限度为导向调控事物朝预设目标发展,既坚持原则、守住底限,又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做更充分周详的准备,积极推动矛盾转化,牢牢把握主动权。

习近平主席运用了有备无患、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也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但坚决维护和捍卫自己的国家核心利益。首先,主权平等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每个国家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要尊重多样性的客观现实,特别是反对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另外,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国家之间安危与共,都有平等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和维护世界安全稳定的责任。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黑天鹅”频飞,“灰犀牛”乱撞,要高度警惕和切实防范。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罔顾他国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同时,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相辅相成,实现本国的安全和发展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国际社会应保障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收窄发展鸿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而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作者:陈臣(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本文为202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一般项目“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引导与行为理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TJKS20-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