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肖 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布人:孟娴   发布日期:2024-05-14   浏览次数:3471

来源:经济日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密不可分,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动力源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这既是基于对全球工业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全面认识新型工业化,必须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角度,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工业化所蕴含的时代内涵、所处的历史方位,抓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素,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面认识新型工业化,要从全球产业演进的主要方向和内在规律出发。随着数据进入生产要素的程度和范围日益加深,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正在对制造业的传统组织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这轮产业变革浪潮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使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也深刻影响了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现代产业组织范式的颠覆式变革,全球主要国家都把新型工业化视为未来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纷纷出台支持措施予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指示,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体来看,我们现在强调的新型工业化是一种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其重点聚焦于解决制造业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构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高端化升级,关键是数字化赋能,基底是绿色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安排和整体推进,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让创新成为内生动力,让协调成为根本要求,让绿色成为鲜亮底色,让开放成为关键抓手,让共享成为典型特征。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国家间的技术优势加快变迁,全球产业分工与竞争格局经历深度调整。必须抢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技术创新窗口,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扩大在未来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数字浪潮向各产业各领域广泛传播和渗透,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必须依托数字技术为制造业赋能赋智,把数据要素更好地融入制造业生产全过程,促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让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的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始终的工业化,意味着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和动力更强的制造业发展之路,需要用创新的方式营造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态体系。我们既要瞄准长远目标,也要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切实落实具体措施上多下功夫。

一是以创新引领为动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创新是核心动力。世界科技强国在研发投入、人才队伍和支持配套政策等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显示,推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一套涉及主管部门、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复杂系统。形成有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创新体系,要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从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资源分配、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综合施策,形成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抓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是以数实融合为主线。利用数字化技术挖掘自身潜力,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流程化再造,是企业不断获取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是新型工业化重要的动力源泉。但让数据跑出“加速度”却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搞好数据治理,健全公共服务,让“沉睡”的数据要素真正“活起来”。数据治理的重点是加速推进数据确权工作,制定完善的内容采集、加工、流通和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规则,畅通数据要素进入生产全过程的渠道。

三是以产业安全为重点。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纵向压缩和横向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瞄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卡脖子”技术,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根本上掌握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在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性基础材料等领域的供应链韧性,最终建立以我为主和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四是以改革开放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这需要通过持续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打通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通道。要以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契机,加快提升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搭建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制造业国际合作平台,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向中国集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