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布人:孟娴   发布日期:2024-09-18   浏览次数:1839

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改”“往哪里改”“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指引新时代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新时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党中央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涉及全局的重大改革由中央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前进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理性思考和科学把握。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

运用科学方法论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些重要论述,系统总结了推进改革的科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

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创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持续推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支撑。

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竞相迸发。我们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动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00多万户增至2024年5月的5500多万户,民营经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形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推动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着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13年至2023年,我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们着眼更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2013年至202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1降低到2.39,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提高。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治保障,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分批次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开展3500余项改革试点,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349项制度创新成果。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围绕“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加快建立完善政府有力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创新和完善节水节能、污水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颁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初步建成了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建立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扎实推进民生重点领域改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民生重点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和均衡配置机制,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13年至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2%、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1.4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党的二十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新征程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确定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决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系统部署。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另一方面,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有利于形成竞争有序市场的政策环境,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要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既受发展阶段、经济周期、区域差异等因素影响,更有要素流动不畅、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到位等深层次原因。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要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个“更加注重”蕴含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求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比如,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要从城乡两端协同推进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土地制度等领域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要率先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集中抓好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比如,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科学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以更多务实办法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比如,在当前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实施“两重”“两新”等稳增长促发展政策举措过程中,要同步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