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 学者声音学者声音

学者声音

罗鹏翔:发挥民主管理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中的作用

发布人:王文慧   发布日期:2025-11-27   浏览次数:23

来源:学习时报

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支撑。“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作出“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部署。《关于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将“建立协商协调机制”作为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的要求之一,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民主议事会、协商恳谈会、行政负责人接待日等多种形式和机制,与职工开展沟通协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各层级职工沟通协商机制,积极推动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等重要决策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作为调整劳动关系、预防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综合机制,其有效运行离不开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有效支撑。

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对劳动关系协商协调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为开展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提供组织载体和程序保障。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为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平台。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集体合同草案进行审议、对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等程序,确保了协商协调过程的规范性和结果的约束力。其次,构建多元化沟通协调渠道。除职工代表大会这一主要形式外,厂务公开、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民主议事会、协商恳谈会等民主管理形式,为劳动关系双方搭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平台。这些制度安排使职工诉求能够通过理性、合法的渠道得到充分表达,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化解劳动关系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后,强化全程监督和权益保障。民主管理不仅关注劳动关系的事后协调,更注重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通过厂务公开、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制度,职工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福利待遇调整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进行有效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生,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国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在促进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巩固深化,并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兴产业拓展,协商协调形式日益丰富,职工在收入分配、劳动条件、福利保障等切身利益事项上拥有了更实质的发言权和监督权,有效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在支撑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企业民主管理实际效果不佳,职工代表和工会干部履职能力有待加强,新就业形态领域民主管理覆盖面存在短板等。因此,必须聚焦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实效化,进一步发挥其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规范职工代表大会运行监督机制,夯实劳动关系协商协调程序基础。民主管理的制度优势需要通过规范化的职工代表大会运行程序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立从代表产生、议题设置、议事决策到决议执行的完整制度链条,是确保民主管理有效运行的前提。首先,严格规范的职工代表遴选程序是职代会的基础环节。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履职能力的职工代表,确保民主管理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其次,议题设置环节需要建立多渠道的诉求征集机制。通过座谈、线上平台等方式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将薪酬福利、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修订等职工高度关切的议题纳入议程,增强民主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关注议事决策过程中的充分讨论和专家参与。保障职工代表的讨论权与发言权,引入第三方专家和法律顾问提供专业咨询,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公信力。最后,决议的贯彻执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行政方制定具体落实计划,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履行监督职责,形成管理闭环,确保民主管理的成果落到实处。

加强民主管理保障机制建设,提升协商协调落地执行效能。健全的保障体系是民主管理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组织保障方面,工会组织应切实履行组织协调和指导职责。通过组建专业人才库,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指导,提升民主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主体责任落实方面,企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认识民主管理在完善内部治理、促进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民主管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配备必要人员,确保资源保障到位。在能力建设方面,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通过对职工代表、职工董事监事、集体协商指导员等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其法律法规素养和协商议事能力,为民主管理夯实人才支撑。

强化技术赋能,推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提质增效。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民主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作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民主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一是拓宽民主参与渠道。为保障跨区域、分散作业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可积极建设线上职代会平台,实现从议题征集、文件审阅到远程参会、在线表决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有效打破时空限制。二是构建线上协商机制,提升沟通效能。通过视频会议、即时通信等线上渠道,劳动关系双方可就专项议题进行常态化、便捷化的沟通协商。同时,建立线上意见征集与动态反馈系统,利用实时投票、问卷等功能快速汇聚职工诉求,提升协商的针对性与效率。三是用好厂务公开数字平台,保障职工知情权监督权。着力建设集信息发布、查询、互动与反馈于一体的智能化厂务公开平台,及时发布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薪酬福利等职工关切的信息,并设置互动模块,方便职工表达诉求、提出意见。

创新新业态民主管理,强化灵活就业群体协商协调实效。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民主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适应新业态特点的民主管理形式,是当前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的重要课题。在组织形式上,可探索由省级工会牵头,在省域层面指导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就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商,并推动协商成果以签订协议或集体合同等形式固定下来,扩大权益保障的覆盖面。在参与方式上,针对新业态劳动者组织松散、流动性强、碎片化时间多的特点,可开发操作简易、功能聚焦的协商小程序或线上工具,简化议题提交、意见反馈、在线投票等流程,方便骑手、主播、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民主管理,畅通他们的诉求表达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