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

发布人:王文慧   发布日期:2025-08-06   浏览次数:16

来源:求是网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赤字。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发达国家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又造成新的发展和保护矛盾。发展和保护,是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出发,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作出深刻阐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等。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逻辑的摒弃,也是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超越,为我们党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水平保护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根本问题出发,通过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境影响评价、碳市场建设等,引领、倒逼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含绿量”,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把好关、守好底线。通过高水平保护,不仅能够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能够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实现高水平保护提供不可或缺的财政、科技、市场等支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在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同时,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污染尚未根本解决、生态保护需求迫切等多重挑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