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焦点理论焦点

理论焦点

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为什么、怎么干

发布人:王文慧   发布日期:2025-09-25   浏览次数:91

来源:求是网

922日,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要“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举措耕地种什么不是小事,也不能想当然,必须依据我国耕地和粮食生产现实情况来决定。只有保障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等基本农作物生产供给,才能掌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进而掌握发展自主权。

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对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耕地资源看,我国家底并不丰厚,虽然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但人均耕地少、总体质量不高、空间格局错配的资源条件难以根本扭转。从耕地资源禀赋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近一半耕地为一年一熟,超过一半的耕地“靠天收”,有的还面临荒漠化、石漠化威胁。从粮食生产看,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我国2024年粮食进口量高达1.58亿吨,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总体看,我国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控,确保良田粮用的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夯实大国粮仓的“耕”基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大豆产量2065万吨,油料作物产量3978.7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性显著增强。今年,我们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保持清醒。近年来,我国耕地利用存在过度趋利倾向,有的地方违法占用耕地开展非农建设,有的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挖塘养鱼,有的大规模挖湖造景,有的在公路、铁路、河渠两旁占用良田建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宽的绿化带,有的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如果任由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存在,将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构成威胁,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健全耕地农用、良田粮用的制度机制,全力做好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工作。

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要着眼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基本农作物生产,集中把重要农产品保住守好;要统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农业发展、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构建高效、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结构,不断提高管理科学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切忌“一刀切”。各地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区位条件等不同,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把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与保障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积极发展基本农作物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