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 解放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 上海交大 解放论坛

上海交大 解放论坛

徐万胜:中国东北战局的胜利与启迪

发布人:交通大学焦点网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08-05   浏览次数:7406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系“上海交大-解放论坛”系列文章之一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9日凌晨,苏军从东、西、北三路沿1200里战线攻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队一起击溃了盘踞在此的日本关东军。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对当今国际关系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启迪。

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分为东西两线。西线战场是在欧洲抗击德意法西斯,东线则是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抗击日本。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自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成员。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苏军一直在西线承担抗击法西斯德国的重任,无力顾及东线战场。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一旦德国最后垮台,那时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就能联合起来打击日本。”这是斯大林首次承诺苏联在对德作战结束后将参加对日作战。进入1945年,随着欧洲战场形势的日渐明朗,苏联开始逐步将注意力转向东方,而美英等国也希望苏联能够早日加入对日作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必然结果。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是各同盟国为协调行动、彻底打垮法西斯并构建战后国际秩序而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会上,苏联对日出兵一事得以最终敲定。苏美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这意味着苏联以国际协定的方式获得了出兵中国东北的合法性,也说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1945年5月9日德国投降后,苏联开始将大量部队投入到远东地区。5月至8月,苏联向远东滨海地区和后贝加尔运送了13.6万节车皮的部队和作战物资。从西线调往远东的苏军,包括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在内,共12个军,39个师,使苏军的远东兵力增加了一倍。到1945年8月初,苏军在远东共展开了11个合成集团军、2个战役集群、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军集团和3个防空军集团、4个独立航空兵军,总兵力达157.77万人,配备有逾2.6万门火炮、5556辆坦克与3446架飞机。此外,苏联远东军还拥有太平洋舰队、阿穆尔地区舰队。至此,苏联对日作战准备已全部到位,只等发动进攻。

日本战败投降的有力促因

进入1945年,随着德意法西斯的倒台和美国从太平洋上的步步进逼,日本法西斯的战败前景已定。特别是在中国军队大举反攻和美国实施原子弹轰炸的情况下,现有部分观点认为,即使苏联不出兵中国东北,日本也会迅速投降。历史不容假设,尽管日本法西斯战败的结局是必然的,但苏联出兵的事实已成为日本战败投降的有力促因。

按照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保守估计,在德国投降后,至少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战胜日本,如果单纯指望美国政府,那么美国必须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更是指出:“在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估计要牺牲50万美国人的生命。但如果采取苏联在美军对日本登陆作战之前,率先在中国的满洲地区对日宣战的作战策略,美国政府将可以避免50万人的损伤。”

在德国战败投降后,日本也曾对战略形势进行过评估,结论认为:日本虽然没有能力继续推行侵华战争,但鉴于其占领的中国东北三省依旧保持着相对安稳的统治状态,只要苏联不施以援手,日本就有喘息机会。因此,日本军方把苏联对华态度作为其最后如何抉择的关键。事实上,正是苏联的突然参战和出兵东北,粉碎了日本的挣扎企图。

苏军在中国东北的作战,可视为是其完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役。它也从侧面说明了苏联出兵对于加快战争结束进程的重要性。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中所指出的那样:“八月八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全国解放进程的助推外因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二战结束后中国命运前途的影响复杂、多重。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分享二战胜利果实、构建战后国际秩序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基于民族主义立场,苏联出兵的主观动因,必是全力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及其在远东的特殊权益,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有损中国主权利益。另一方面,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中共领导下的全国解放战争进程而言,则是一个有利的外部助推因素。

此种助推外因,集中体现在阻挡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促进中共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上。苏联红军在取得对日作战胜利后,实行了抵制国民政府军队进入东北境内的策略,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北进接收。同时,驻屯东北的苏军掩护中共进入东北开展工作,协助中共占领一些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例如,在苏军协助下,从1946年4月开始,中共不仅接连控制了苏军撤出的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且占领了黑龙江至松花江一带,实现了此前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而又在苏联的建议下决心占领东北。在武器装备上,苏军也对中共给予大力援助。在苏军撤出东北前,将70万日本关东军的装备交给了中共军队。仅苏联第一和第二方面军移交给中共军队的武器装备就包括:3700门大炮、600辆坦克、861架飞机、1200挺机枪、松花江舰队舰船。这些援助对于中共军队改善武器装备性能、增强战斗力而言,发挥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陈云同志曾指出:“在抗日战争结束前,我们党在东北的力量与全国其它各个根据地相比最弱,然而不到三年,却在那里打响了并且打胜了解放战争的第一个大战役,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之外,首先,是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而中共对东北的初步掌控,又为下一步赢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扎实基础。

联合反法西斯的现实启迪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帮助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而中国军队也对进驻东北的苏军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中苏两国间的合作,为展示各同盟国联合抗击法西斯的决心与意志,提供了经典范例。特别是在日本国内军国主义阴魂始终不散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具有鲜明的现实启迪。

在日本,自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内阁上台执政以来,通过强化防卫力量建设、整备安保法制、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举措,导致日本军事大国化进程明显加速。在政界不断出现否认侵略历史言行的背景下,日本上述的国家发展取向显然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也必然引起世界各国的担忧与警惕。2014年2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时表示,双方决定在2015年共同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以“铭记历史、警示后人”。普京回应称,欧洲纳粹势力对苏联等欧洲国家的侵略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等亚洲受害国人民犯下的严重罪行,不能被遗忘。

的确,包括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在内,中、美、俄等各同盟国的人民曾并肩作战,相互支持,彼此间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牢固的战斗友谊,其英雄事迹亦被永远铭记与缅怀。2015年9月3日,中国政府将隆重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警示世人牢记二战深刻教训,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坚决反对任何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的行径,坚决反对任何篡改历史的图谋。

7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各国人民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梦想相连共通。为此,曾经携手并肩作战的各同盟国,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同整个国际社会一起,坚决防止个别国家军国主义的阴魂“死灰复燃”,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捍卫来之不易的二战胜利果实和国际公平正义。

(作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 徐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