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士鹏: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尊师重教新风尚
发布人:樊宁 发布日期:2024-12-19 浏览次数:5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并强调要“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道德传承的真实缩影。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尊师重教的新风尚,能够为培养大国良师创造公平、尊重、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和使命感,使教育者安心从教、潜心研教,以强烈的育人热忱,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社会认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传承,《荀子·大略》中载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礼记·曲礼》中则载有“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由此可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社会个体的高尚道德要求。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体现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彰显了新时代教育者传播知识与真理的重任和塑造灵魂和价值的使命,是对传统尊师重教道德传统的精神凝结。树立尊师重教的新风尚,应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社会认同为前提,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映射,让教育者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敬仰,从而支持和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发挥好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人才基石,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家精神对树立尊师重教新风尚具有价值引领、情感引领和实践引领的重要作用,是重塑教育风气、提升教育者社会地位、优化教育环境的重要思想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是一项建立在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政治结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是人民诉求和社会发展样态的反映与派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是公益性教育,也是教育家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基调。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国教育家们服务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将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属性。弘扬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育的发展并非服务某一特定的人或群体,而是以社会共同价值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人民性的价值归宿。
激发内在动力的情感引领。情感是教育者付诸教育实践的精神支撑,教育的本质是情感劳动。教育家精神包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承载着教育者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中国教育家对教育事业深挚情感的表达。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树立尊师重教的新风尚,有利于涵养教育者的育人情怀,引领教育者树立崇高的民族理想、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使教育者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中深刻理解生命意义、教育价值以及教育信念。如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中学校长德吉卓嘎,依托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切情感扎根边疆,在祖国边境线上培育英才,并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工作学习的全过程,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教育家精神反映着师生的情感共鸣,蕴含着教育者对自身角色定位的理解和把握,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利于从内在调节教育者的从业态度,进而增强教育者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激励教育者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推进知行合一的实践引领。教育家精神源于实践,形成于中国教育实干家以教育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教育家精神也是一种实践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历代教育者的教育智慧。百余年来,中国教育家坚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对教育内容、方法、理念进行检验,进而修正教育理论,调节教育实践,实现了对教育家精神的知行合一。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树立尊师重教的新风尚,有利于引领教育者将教育理想融入于教育实践,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教育家精神更有益于激发教育者的实践动力,让教育者从教育家的事迹中获得实践启示,潜心教育研究,探究教育问题,加强经验总结,完善教育理论,争做“四有”好老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真正将崇高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扎实的育人行动。
为教育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振师道尊严,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树立尊师重教新风尚,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前提,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途径,为教育者搭建展现才能、增强社会认同的实践平台,从而优化育人环境,为教育者付诸奋斗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弘扬教育家精神,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者内在主观世界和外在实践行动的改造,提升教育者的育人能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兼具公平性和公益性的优质教育服务,继而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尊师重教新风尚,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人民立场出发,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公平教育、共享教育的全过程。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创造中汲取办教、兴教、强教的力量与智慧,围绕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变化,在建设好教育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中彰显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做到以质图强、以治促强,进一步体现新时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强烈观照。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新时代的大国良师。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职责和使命,造就拥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尊师重教新风尚,应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轫,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要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加强对教育者的师德考察,将师德评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评优奖励的重要要求。应充分发挥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人民教育家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动各地建设师德教育实践基地。使广大教师以贤为师,在教书育人中涵养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与育人观,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做新时代的大国良师为职业追求,从而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职业形象,增强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
搭建教师实践平台,展现教育者的时代风貌。《意见》指出:“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融入教师培养、发展,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尊师重教新风尚,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为教师搭建面向社会进行自我才能展示的平台,加深公众对新时代教师的全面认识。应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引导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与此同时,要建立完善、开放的人才政策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科研能力和攻坚能力的创新教育人才团队。以教育家精神为动力,引领广大教师自觉探索智慧教育的新道路,积极参与到学生成长过程中,主动到边远山区、边境地区和古村乡寨支援教育发展,从而使教师在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中展现新时代教育者的风貌,争当建设教育强国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