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阿拉伯长征
发布人:尹芹 发布日期:2014-06-25 浏览次数:1326
来源:底线思维
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流血日益升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对此十分关切。事实上,大中东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中国外交政策重点。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建议阿拉伯国家升级与中国的战略关系,从金融和能源到空间技术等领域深化双边合作。这反映出中国更大的目标——战略焦点向西倾斜的再平衡,以阿拉伯世界为重点,这一目标部分是为了应对美国的亚洲“支点”政策。
当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关系十多年来一直在加强,贸易额从2004年的25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389亿美元。如今,中国是阿拉伯世界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九个阿拉伯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不出十年,中阿贸易额预计将达6000亿美元。工程合同和投资也有助于加强合作。
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中国正在试图根据其新的“西进”(march west)战略框架改变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这一战略最引人瞩目的部分是沿古代中亚丝绸之路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而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在最近的北京会议上着重强调了这一计划。
这一计划凸显出中国意在与周边发展中经济体建立中心辐射型关系。在这方面,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走廊,并谈到了穿越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的走廊。
毫不奇怪,能源是与阿拉伯世界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从2004年到2013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的能源进口平均每年增加12%,达到每年1.33亿吨。中国的“西进”战略进一步深化了保护这些能源来源的目标。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2月份指出,按照当前速度,到了2030年,中国每年将消费8亿吨石油,其中75%的石油需要进口。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轨迹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反差。拜页岩油气产量快速增长以及节能措施所赐,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能源自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最新的国情咨文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事实上,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字,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
此外,美国正在从战略上逐渐远离大中东,这为中国创造了能够填补的真空。
要想获得成功,中国须更加关注该地区的复杂动态;寻找参与冲突解决方案的办法;并热情地响应中东各国政府日益增长的与亚洲加强联系的渴望。
这能让中国领导人推进开发中国广袤内陆地区的目标,具体而言,新疆和青海等拥有众多穆斯林人口的西部省份,能够从深化与阿拉伯经济的联系中获益。
加强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在发展中世界的领导形象,这一地位能够极大地增进中国的战略和经济恢复力。首先,这能让中国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优势,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这将让中国尽可能从发展中国家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之比重,已从1990年的8%增加到2011年的24%。
诚然,并非所有阿拉伯政府都张开双臂欢迎中国。事实上,许多中东最强大的行动方,包括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都对中国的长期意图表示怀疑。
但中国能够采取行动获得这些国家的信任。比如,中国领导人应该致力于更有效地解决穆斯林占主导地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动荡。
显然,中国实力的崛起已不再局限于亚洲。中国向阿拉伯世界的“西进”是一项大胆措施,目标是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持续的地区影响力,最终形成全球影响力。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这个任务不仅有助于确保中国的长期未来,或许也有助于解决阿拉伯地区的巨大挑战。
作者赵明昊是中国外交政策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北京大学
和战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执行编辑。
英文原题:China’s Arab March